会宁:从“苦教苦学”到“乐教乐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李永萍
会师中学管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13万余名大学生、6000多名硕士、1500多名博士……
恢复高考后,会宁依靠着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的“五苦”精神,把教育摆在首位,在高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当地老百姓关心分数甚于关心收成,农民家庭培养出一门三博士、一门五硕士的盛况屡见不鲜,会宁一度成为蜚声海内的“状元县”。
但“苦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死学,它既是打开应试教育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加在孩子们天性之上的一把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背景下,“苦学”的实际效果已经不如往昔。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快乐起来”……近些年,会宁县转变思路,变“苦学”为“乐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更多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人才正在从这座小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灌输到引领 课堂气氛活跃了
“教育要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让学校成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这是会宁一中校长张贵荣常常说的一句话。
“我印象很深,以前有一名学生把历史课本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但是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张贵荣说,从那以后他开始深刻反思,“苦学”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了。
万科举是会宁一中的一名物理教师,2009年进入该校任教。他告诉记者,以前一个班有80多名学生,教室非常拥挤。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老师会布置很多家庭作业,孩子们几乎没有课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也相对缺乏,学生的精神面貌普遍不佳。
2013年后,会宁一中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变“苦学”为“巧学”,抓住新课改的核心要素,推动建立高效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改变授课方式,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素养培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跨越发展。
课堂要改变,老师是关键。会宁一中要求每位老师要加强学习,主动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潮流,由灌输走向引领,从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学校每年都会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其他省市交流观摩,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本土经验,走出了一条有会宁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现在有了明显下降。每节课上学生参与互动的时间大大增加,师生间可以随时交流讨论,让思想得以充分碰撞。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质量也有了稳步提升。”学生张文川说。
如今,走进会宁一中的课堂,随处都能看到学生踊跃和老师互动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以前并不多见。
会宁教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本土的学生,还吸引了远隔千里之外的一群学生。16岁的李维月是贵州省麻江县人,今年秋季来到会宁一中就读。“这里学习氛围好,老师们在课堂上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导入课程内容,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同学们也对我特别友好,我很喜欢在这里读书学习。”李维月说。
努力没有白费,在2021年的高考中,会宁再创佳绩,共有290名学生考入“双一流”大学。
从单一到全面 学校教育快乐了
以前高分屡见不鲜,但孩子们的脸上却鲜有笑容。
会师中学一位老师说,他有一位引以为豪的学生,没想到这位学生却向他倾诉:“从本科到硕士七年,我是班里最忠实的听众。我不敢当众发言,也不会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发。”这样的倾诉深深触动了老师的内心。
“学得越苦,压力越大。”如何让孩子们找回童真,是摆在会师中学面前的难题。
“也许音乐能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快乐学习。”2011年,会师中学东挪西借,组建了第一个乐团,老校长吴泰祥对此寄予厚望,将其命名为“爱因斯坦乐团”。
现任校长杨泽华介绍说,原本只是一次尝试,没想到孩子们越练越起劲,渐渐地“爱因斯坦乐团”名气越传越远。
2013年,乐团应邀远赴奥地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同时,乐团孩子们成绩的迅速提升也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和家长。此后,会师中学的师生、家长形成一个共识:快乐是兴趣的源泉。“乐团的孩子更阳光自信、更团结,对学习和生活更有热情、更有兴趣。”会师中学校长杨泽华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团数量从刚开始的全校一个变为每个年级一个,学校还专门为乐团聘请了专业的音乐教师。每逢新年音乐会和县里大型活动,孩子们都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几年下来,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13岁的王一冰今年秋季来到会师中学。“当老师第一次带我来到排练厅,我就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王一冰告诉记者,自己目前是一名圆号手,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在积极练习,为登台演出做准备。“音乐让我在学习之余更加放松,劳逸结合,学习起来更轻松,也能更好地丰富生活、提升综合能力。”
如今,会宁各个学校都在努力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说,现在,每个学校都有特色社团,全县共创建国家级各类特色学校31所,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5%。
很多人曾担心,“快乐”教育可能会影响学生成绩。几年过去,这种担心非但没有发生,会宁还迎来了向“双一流”大学输送人才最多的时期。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县本科一批录取率从12%提高到32.6%,年均有10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从“苦”到“乐” 教育理念转变了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软实力,会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以结对帮扶、支教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这几年,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变化都很大,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老师们都不断加强交流学习,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会师中学教师李金说。
近年来,会宁县还实施万名教师培训提升工程,不断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师范类高等院校和教育集团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增加教师县级培训专项资金,优化全县教师培训模式。
“县教育局会统筹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全县教育管理人员和5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外派轮训,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会宁县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会宁县大力实施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每学段根据学校数量比例、办学历史、发展基础等情况,遴选打造一批名学校,培养一批名校长和教学名师,并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分园丁奖、教学质量奖和支持教育奖三个层次进行表彰。
除此之外,会宁县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班主任津贴,发放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将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向农村和一线教师倾斜,有效激励了乡村教师爱岗乐教精神,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会宁县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多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老师享受教育的成功与乐趣,教师“乐教”在全县蔚然成风。
曾是“做题家”的会宁二中语文老师李勇,自己报名学习国标舞,成为“国标舞王”“斜杠青年”。现在,无论他去哪里教学,都会把国标舞带到哪里。他说:“我不能再让学生像我过去一样视野狭窄,才艺匮乏。”
改变的不只是会宁教育,还有会宁县教育精神。如今,“五苦”精神被修订为“三苦两乐”精神,学生苦学变成了乐学、教师苦教变成了乐教。这一对苦乐之辨,折射出会宁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
“只有加大对多学科背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才能为会宁的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师资力量。”王池柳告诉记者,会宁县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教师不少于200名,对引进人员按标准落实人才引进安置费,人才引进补贴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让教师们有归属感,真正把心放在学校,放在学生身上。让教师‘乐教’促进学生‘乐学’,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王池柳说。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北教育名县”这张名片会衍生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涵!
(据12月9日《甘肃日报》)
新闻推荐
白银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审查了《白银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