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最后时刻》
雕塑《最后时刻》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里还有一尊雕塑,名为《最后时刻》,上方指挥战斗的,是红西路军九军政委陈海松。
陈海松,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20岁担任红四方面军主力军红九军政委,统兵2万。80多年前,他从川陕巴中走来,穿越雪山草地,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参加红西路军作战。
陈海松,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亲给他取名叫祖根,是想让他这根独苗苗,传承祖宗的香火。私塾的老师给聪明好学的他取名“海松”,希望他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苍松一样坚韧挺拔的性格。读了九年书,他知道贫苦农民不幸的根源,他明白只有推翻压迫在身上的三座大山,才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红军经过家乡的时候,他跟着队伍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他没有为祖上留后代,却想为穷人翻身打下一片天。
1937年的3月,河西走廊呵气成冰。他奉命带着红九军余部在梨园口阻击马步芳部,梨园口内战马嘶鸣,到处都是敌人的喧嚣声、炮火声、撞击声、刀砍进骨头的声音……他知道,剩下的战士枪里没子弹了。但他更明白,如果不拼命阻击,正在转移的红西路军总部等,将在一马平川的山谷里被三个旅的马家军骑兵猛烈攻击,结局将不言而喻。紧急关头,他义无反顾地扛起重任,那年的他只有23岁。
梨园口山头,他率部顽强阻击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达六个多小时,总部和主力成功突围,进入了祁连山,而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他人,自己选择最后仍指挥战斗……和其他牺牲战友一样,他也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
(作者单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新闻推荐
深夜11点,白银日报编辑部的灯光依然亮着。最近白银日报编辑李爱民和同事们每天都加班到凌晨1点。“越是这样重要的关口,越...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