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诗刊总编辑龚学敏:重走长征路 倾情写《长征》
著名诗人龚学敏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著名诗人、《星星》诗刊总编辑龚学敏最喜欢的一首歌。在成都日报发起的“赞歌献给党”——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融媒体互动活动中,他特别推荐红色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首歌,也引起他对一段不平凡岁月的回忆:1995年,30岁的龚学敏为了追寻信仰,从江西瑞金“红井”出发,重走长征路,并写下长诗《长征》。
“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了童年”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件让自己一生感动的事。”龚学敏说。
龚学敏出生于九寨沟县,童年的他通过一个大喇叭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喇叭里还播放很多动听的歌曲。龚学敏小时候最喜欢、最熟悉的歌曲是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旋律优美,感情真挚,也是他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童年。”
小时候能阅读的书籍不多,语文教科书上的一篇篇课文,他都熟读成诵。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课文《红井》,讲的是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还亲手挖了一口井,让沙洲坝的人民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坐在教室里诵读着课文,龚学敏很想去看看那口红井。
还有红军曾经经过的雪山草地、老山界、泸定桥、赤水河,最后胜利到达的延安!
1992年,青年龚学敏已经成长为九寨沟县的一名数学老师,一个冬天的夜晚,龚学敏坐在火炉旁,阅读一本讲述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小册子,屋外飘着雪花,顿时,一群战士翻越雪山的情景浮现在他脑海。他下定了决心——要完整地重走一次长征路,并写一首现代长诗,以诗人的方式记录那段伟大的历史。
1995年,龚学敏已经从教师成为警察,3年间,他阅读了几百本关于长征的书,了解每一场战役、每一次会议……
1995年,30岁的龚学敏背着牛仔包,从成都坐火车前往瑞金。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军坚定的信仰”
1995年,青年诗人龚学敏怀揣着他的全部积蓄,带上中国地图册和红军长征路线图,还有写诗的笔和本子,只身出发了。
在瑞金,他激动地看到了小学课本里提到的那口毛主席亲手打下的红井;站在湘江边,他仿佛感受到了湘江战役的壮烈。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龚学敏沿着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一路追寻到甘肃会宁。他沿途乘坐公共汽车,但是当时很多偏僻的地方,连公共汽车也不通,他只能搭乘摩托车、货车、甚至拖拉机前往。
他还记得,他搭乘货车前往皎平渡,返回西昌的路上,搭上了一辆矿车,他就坐在货车厢的矿石上面,一路颠簸,在大太阳的炙烤下,矿车的轮胎被磨得冒起了青烟。
当时的龚学敏,完全忘记了路途的辛苦,一路拿着笔和本子写诗。“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红军坚定的信仰!那些红色旧址,在我的眼里是从小向往的革命圣地,是光。”龚学敏说。
“长征精神照亮了我的人生”
2个月之后,龚学敏终于抵达了延安,一眼就看到了宝塔山,那种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心情是无法言喻的。
他在延安待了三天,瞻仰了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在延河边漫步,心中满是豪情。
“这一路上,我深深地感到,没有坚定的信仰,红军就无法完成长征!长征精神照亮了我的人生!”龚学敏说。
回到九寨沟县后,龚学敏将重走长征路沿途生发的感动凝聚成2500行的现代长诗《长征》。
2005年,《长征》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16年,经龚学敏本人详细修订后再版。
“用锃亮的铜号、火红的旗帜、险峻的山峰、满天的星辰、皎洁的明月、繁茂的大树、翱翔的雄鹰、奔驰的骏马、密布的枪声……这样五彩缤纷的意象群落,勾勒出一幅体现人类精神、英雄气概、自由理想、向上生命力的史诗画卷。”有评论家如此评论。
虽然重走长征路已经过去了26年,一提起这次旅行,龚学敏仍然很激动。
“上个月我们《星星》诗刊党支部去了宁夏六盘山,当地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这些年我还多次去过延安等革命圣地,重游故地,我深深地感到,这2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革命老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不通公路的地方,现在有了高速公路,有的还修了旅游公路。红色旅游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以前很穷苦的地方,现在生活也富裕起来了。红色旅游也让更多人了解长征,学习长征精神!”龚学敏说。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今年《星星》诗刊推出了两个专栏‘放歌新时代’和‘最美中国’。” 龚学敏说,“这几天,我们《星星》诗刊党支部正在练习合唱,我们所选的曲目正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本报记者 汪兰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在甘肃有个会宁县,广为人知的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会宁由此闻名中外。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虽然贫...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