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水难”到“饮水甜” 会宁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纪实
魏永刚
夕阳斜照,余晖洒落。会师大地上的农家村落已是炊烟袅袅。在会宁县平头川镇双头村一户整洁的院落内,70余岁的魏树鹏瞅着自来水哗哗入桶,嘴角流露出惬意的微笑。这样的场景,以前魏树鹏根本没想过,也不敢想。
为彻底解决吃水问题,会宁县坚持“兴水立县”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坚持把水利工作作为首要民生大事,不断围绕保水、供水主基调,做水利文章、兴水利事业。持续打响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供水保卫战。
截至目前,会宁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2032个村民小组,通过采取自来水入户、集中供水、安装水窖净化器多种方式,按照“既不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标准”的原则,实现了全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
从此,曾经“苦瘠甲天下”的会宁大地,因为自来水的到来,高山旱塬间开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会宁县立足地域先天条件,用足水资源优势,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盘活水利助推产业发展的最大要素,在中川、韩集等16个乡镇,开始探索推进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万亩万座”设施蔬菜产业,通过引洮水的灌溉和这些产区的带动,引导全县蔬菜产业大规模、高质量蓬勃发展,助力农户实现增收、稳定致富。
“以前这里洮河水没有来,我们种的小麦、豌豆、玉米、土豆,也就能吃饱肚子,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洮河水来以后,我们种上了大棚,现在每一个棚毛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4个棚纯收入就是20000元左右。”会宁县土门岘镇苏堡村村民张思万如是说。
位于大沟深处的厍弆村,曾经干渴到要到30公里以外的甘沟驿去取水。如今,这里依靠自来水入户,不但解决了农户吃水的问题,还通过大力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逐渐走上了以设施蔬菜大棚种植、田园采摘观赏为主的公益乡村体验旅游的新路子。
水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里曾经贫穷落后的面貌,还带来了脱贫致富、奋进跨越的新梦想。
位于会宁县郭城驿镇东北部的黑虎岔村,向来干旱少雨,引洮供水工程未通水前,这里水资源极度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会宁县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实施以来,黑虎岔村整村推进引洮人饮工程,村民都用上期盼已久的甘甜洮河水,还用于灌溉扎子塬砂土西瓜田,给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无穷水力量,实现了打通经济活水和致富水源的双促进,同提高。
新闻推荐
本报会宁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泳)近年来,会宁县税务部门在推行纳税人办税“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纳税服务质量...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