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信仰前行

白银晚报 2019-08-19 00:32 大字

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险征程。

8月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中宣部组织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在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等地进行了采访。

每一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记者们踏着先辈的足迹,来到红军当年战斗的大墩梁、会宁会师旧址、长征胜利景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大墩梁,这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峁因80多年前的一场战斗而让人们深深记住了它的名字。

1936年10月,红军第五军等部队的4个团从华家岭撤退后,在大墩梁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战,800多名红军指战员伤亡。

17日下午,采访团的记者们乘坐的中巴车行驶在纵横交错的沟壑中,经过近1个小时的跋涉,前方目的地——中川镇大墩村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来到山下的村子,就能看见屹立在大墩梁山头的烈士纪念碑。经过一段山路,大家来到了大墩梁烈士陵园。陵园地处大墩梁最高处的山巅,中间的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

虽说硝烟早已消散,但在陵园里,战斗的意志、革命的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

记者们在陵园内围在大墩村村民何孝祖和大墩村党支部书记曹瑛身边,详细了解了他们所知的当年战斗过程及眼下人们保护遗址、弘扬长征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的情况。

“有的红军战士牺牲时口中咬着敌人的手指头,有的战士倒下后仍手持卷刃的马刀。”残酷、激烈的战斗让记者们感触颇深,大家不由自主地被红军指战员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

“当时的大墩梁上,敌我力量非常悬殊,但红军指战员正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下,才一次次打败了敌人,最后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胜利。”人民日报记者张文豪表示,要把这里发生的故事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大家共同为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奋斗。

新华社记者王若辰听了红军喋血大墩梁的故事,直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更加坚定了信念。“听了这里发生的故事,我被红军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作为记者,我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用手中的笔把这里的故事传播给更多读者,让大家一起为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是为缅怀先烈、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而兴建的瞻仰胜地。

来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在一幅幅革命先辈的画像前,在一件件充满岁月的文物前,在一段段讲述革命故事的影像前,大家认真聆听长征的伟大壮举,共同追忆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

天空湛蓝,翠柏含绿。在会师旧址内的会师纪念塔前,伴着雄浑低沉的《献花曲》,大家神情庄重,鞠躬致敬,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来到红军长征胜利景园,通过一个个微缩景观,大家对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啧啧称奇、感慨万千,体会到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

一路参观、一路聆听、一路交流,讲者落泪,闻者倾心,革命前辈的感人故事更加坚定了采访团讲好红军故事的决心。

“如果不是当年红军,我们现在哪里有这么幸福的生活。”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纷纷表示,虽然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可是革命先烈们的事迹依然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没有终点,奋斗未有穷期。再走长征路,收获的是不忘初心和信仰的力量。接过先辈的旗帜,媒体人将继续奋勇前行。

新闻推荐

会宁扎实推进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

本报会宁讯(通讯员刘旺喜)今年以来,会宁县紧扣脱贫攻坚工作重心,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自来水入户工作,全面加快主体...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