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邑王泰先生办学记□ 王定顺 文/图
同治年间,回乱肆虐,陕甘两省,赤地千里,饥馑荐臻,千里无炊烟之气,万里无周全之村。直到同治十四年,历经十数年的回乱终于被左宗棠肃清,在会宁县北六十里,祖厉河西岸,锦鸡湾山下,四处逃难的幸存者陆续回到家乡,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坚韧善良的人们默默守护着脚下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任凭风沙弥漫,旱魔肆虐,他们忍受着天灾人祸带来的伤痛,耕田力农,艰难度日。
这年春天,朝廷恢复甘肃岁课两试,乡人都忙于谋食糊口,只有一人,他在勉强度日之余手不释卷。这次经历生死巨变、颠破流离后,让他更加坚定要纯风正德,就得让子弟乡邻一心向学,退可淳化风俗,进可建功立业。一日,他立在湾口祖厉河边,看着河水一路或急或慢、潺潺向北而去,丝绸之路从县城逶迤而来,向甘沟驿而去,经北渡黄河,直通河西走廊。眼前的天地沉默不语,在日渐消失中等待和孕生新的希望。
青年男子叫王泰,字安舒,兄弟四人,二哥和四弟在兵荒马乱中早亡,家里现在只有大哥铁堂和他操持家业。回家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哥说了,大哥沉默不语,半天抬起头说:“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就这几亩薄田,我和你嫂嫂忙得过来,你只要能学成归来,造福桑梓子弟,就不枉我的苦心了。”
第二天,王泰背上妻子收拾好的褡裢,跪在父亲画像前,磕完头,回头望了一眼破败不堪的窑洞墙上被烟熏黄的中堂,默默念着那两行模糊的对子:“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遂告别家人,去了县学。
千百年来,尊师崇文的文化传统在会宁大地厚植深耕,绵延不绝,激励着一代代会宁子弟刻苦求学,砥砺奋进。入了邑庠,王泰成为最勤苦的学生,很快他的学问造诣,名闻乡里,两年后,他考上了廪生。
清代,考秀才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有邑庠生和府庠生之分,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生员。生员经科试合格后才能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如果院试不通过,只能算童生身份。
王泰考上了“钦加六品职衔儒学廪膳生员”,成为享受县府津贴的秀才里的优等生,六品县学教官。县学留他做教官,他婉拒了,他看到长期战乱后乡里的人心涣散,子侄友亲都家境贫困,无力成送孩子上县学就读,于是决定凭己之长,在锦鸡湾山下创办私塾,广收学童,授读其中。
于是,锦鸡湾从此书声琅琅,王先生朝夕不倦。他教子弟,根据孩子的性情,耳提面命,因材施教。
夏日炎炎,先生布置给学生同福背诵还没背下来,从早晨到中午,先生耐心讲解释义,引导他断句背诵,儿子克贞端来午饭,他摆摆手,放到桌案上,直到同福熟练背诵下来,他才想起吃饭,回头一看,碗是空空的,饭早被馋嘴的猫都吃尽了。隆冬严寒,学生中距手冻得写不好字,先生把中距的小手捂在自己手里,暖一会让他写一会,立在他身旁一笔一划指导他写好字,等把一篇文章写好,先生竟冻得双脚麻木,不能行走。先生谢绝一切冠婚丧祭之事,全托大哥铁堂应付,乡邻都知道先生一心教书育人,都很敬重先生。数年之后,童生和献璧、郭青岚等十余人都进了生员,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会宁南北数十里的私塾很少,这里的孩童尚知读书的可贵,全赖先生的教谕!
先生办学二十余年,名声远播,县北方圆二十里的英年后生七十多人都受教于先生,弟子们除了学知识、学文化,还要跟随先生学做事、做人。先生为人威严中正,待人笃厚赤诚,以桃李满门为荣光,以造福桑梓、匡正民风为己任。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柳絮零落,春雨凄凄,天意弄人,先生走完了他58载春秋,离开了他深爱的乡土和私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先生的功德,在于传承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精神,在于教育学生学习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精神,那些根植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就像绵延不断的祖厉河水,滋养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灵魂,就像那曲折蜿蜒的丝绸古道,承载着文化和理想的远方,激励着会宁儿女走向世界。先生用他励志勤苦的一生给学生和乡邻留下永恒的记忆。
先生的离去,传到遍布各地的门生耳中,宣统元年,为感念师恩、彰显教绩,众学生筹资捐款为先生树立感恩之碑、推崇之碑、精神之碑。学生们从千里之外的陕西用架子车拉来石料,学生广西思茅巡检和献璧撰文,直隶州州判郭青岚书丹,寄托弟子们对恩师的膜拜和肯定,对恩师的感念和推崇。德教碑立于私塾旧址。碑曰:
先生讳泰,字安舒。三晋旧族也,明时始徙甘,家于会邑之北乡二十里铺,继又迁于六十里之锦鸡湾山,曾祖朝镜,祖登记,父维哲。世以耕读为业,先生胞兄弟四:长兄铁堂公,今年已七十而精神矍铄,不减少壮,仲兄静及季弟鉴均早卒。
先生持品严正,赋性诚笃,成童时即励志勤苦,识者目为远大器,甫弱冠,遭回匪之乱,流离颠沛中,其心未尝一日不向学也!至同治建元之十二年,关陇肃清,我甘始举行岁科两试,先生遂入邑庠。当是时,大乱甫平,逆氛初定,乡民皆以兵燹余生,耕田力农,谋食糊口之不暇遑计其他,而先生独设立学塾,率子侄及友亲之蒙童授读其中,自光绪以来,吾乡之知有读书识字,盖自此始矣。嗣后闻风兴起,相率而就学者增至七十人。而先生善诱循循,朝夕不倦,各视其性情所近,耳提面命,期于有成。未几,游泮水食廪饩者接踵其门,蕞尔乡曲,诗书礼仪之风几于比户可封,而邑北之士习民俗竟以此乡为冠。
呜呼!教泽之涵濡久而之转移大矣,微先生之功,曷克臻此,然其苦心孤诣,竭力教导,亦非寻常为人师者所能及也。尝忆先生在学训读时,一学徒书未成,诵难长,夏自朝至午,不遑退食;一学徒课未授完,虽隆冬严寒交迫,席不暇暖。且自以其有师资之责,凡冠婚丧祭,一切世俗酬应之烦,俱谢绝不予,于是乡人之于先生也益加郑重矣。至家务,铁堂公独立经营,亦不肯稍分其责任,俾扰其心思,如是者二十余年,而吾乡之英年后进,其受赐为何如也!
先生卒于光绪二十六年,春秋五十有八,子二,长克贞邑增生,次克敏,出嗣弟鑑,孙仁宝丙成俱幼,今先生赴玉楼之诏已九年矣,及门同人,思慕德教之不忘也,遂集赀镌石,命璧为文以记之,窃思先生之德,岂璧之浅陋所能道其仿佛,然忝列门墙,义不容诿,因略叙数言,以慰诸同学之向往,云是为记。
栏目主持人:万全琳
投稿邮箱:wql3688929@sina.com
咨询热线:15193025135
新闻推荐
万全琳题老君坡秦皇北顾千秋业,难寻秦俑馆;老子西行三点头,始有老君坡。杜永胜题甘沟驿镇联车辚辚,马萧萧,飞...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