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在弘毅苑中的花朵 陈效义长篇小说《祖厉源》身世探秘
□林红卫
2017年美好的夏天,在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的季节里,几经波折,《祖厉源》终于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付梓出版了,这棵深深扎根于弘毅苑的大树,终于开出了红硕的花朵。
《祖厉源》的作者陈效义,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兰州一中)高级教师。小说中,自强不息的寒门少年田钦玉身上,就有陈老师生活的影子。年少时的陈效义,勤奋刻苦,酷爱写诗。走出会宁大山后,回忆故土旧事,笔者每每情难自禁。《祖厉源》于1993年6月动笔,两年后初稿完成。2013年冬,陈效义经历了一次生死劫,痊愈后,他开始彻夜伏几,十年前付诸一炬的作品在他的笔下满血复活。
追溯兰州一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就是名师涵养名校,名校培育英才。1902年初,甘肃文高等学堂建校,陕西维新大学士刘光蕡就任总教习,因办学积劳成疾,先生于次年8月溘然长逝;后兰州翰林刘尔炘先生继任,先生立足校园,关注民生,兴办官学,兴办实业,为海原大地震募善款,修葺兵火毁坏的五泉山公园,著书立说,鼓励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文高等学堂的两位开山鼻祖以身作则,树立了关注家国实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师者典范。至水梓校长时期,取《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弘毅”为校训,激励后学,凝成了优良传统和校风。此后,学校名士辈出,人才济济。教育家刘光蕡、刘尔炘、慕寿祺、水梓、赵元贞、华遵舜、刘鸿勋、白春永;书法家魏振皆、黄文中、牟月秋;政治家金树仁,杨静仁;革命家张一悟;院士王陇德,科技人才寇氏三兄弟……不一而足。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毕业于陕师大中文系的陈效义,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积淀了丰厚的学养,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祖厉源》的写作,作品一经问世,就被网络连载,并在中国图书网上发售,受到好评,其原因有三。
首先,这部诞生于中学校园的文学作品,在汉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显示了其扎实、深厚的功底,为弘扬民族文化、净化汉语言环境做出了表率。
从1993年初稿,到2013年完稿,十年磨一剑,《祖厉源》几易其稿,期间反复锤炼、打磨。全篇采用整饬的章回体节目,提纲挈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触目可感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工整、丰富、贴切,品咂再三,余韵袅袅;尤其特别的是很多处对称、排比的句式,细致到位、互文见义地揭示了文章内涵,显示了一名语文教师语言运用方面的优势。
“会宁,一片红色的土地。祖厉河,一条苦难的河流。祖厉河啊,我那父亲一样博大而促狭的祖厉河,母亲一样美丽而又不遮丑的祖厉河,兄弟一样包容而又排他的祖厉河,姐妹一样坚强而又脆弱的祖厉河,赤子一样富有而又赤贫的祖厉河,情人一样慷慨而又吝啬的祖厉河,我怎么就走不出你的视线呢”——这是胸怀大爱的作者在楔子里,用排比、铺陈尽情抒写的热血陈词。
“很快,大锅里飘出浓烈的膻味肉香,飘向了官场上的每个人,飘向了山村里每个角落,飘向了暖暖冬阳下的沟沟坎坎旮旮旯旯,弥漫在整个世界里”——用夸张手法放大感官,细腻、精准地描写饥肠辘辘的贫困岁月里,打羊肉平伙的场景。
诸如此类的语言,无疑是发自内心,精心锤炼,又极具煽动力和魅惑力的。这样的言辞在作品中比比皆是。
今天,在我们身边,文字垃圾随处可见。文学网络化、商业化、快餐化,文字随意化、模仿化、媚洋化,语言低俗化,文本阅读稀有化……诸种现象不一而足。社会家庭阅读经典名著者,凤毛麟角;汉语书写,触目错字别字。汉语言文字的习得、书写,缺乏良好的环境;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运用,其前景堪忧。可以说,《祖厉源》全篇语言经得起行家静心推敲,仔细琢磨;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陈效义的文学创作,一反网络写手的急功近利,快餐文化的粗制滥造,对传播、净化祖国健康的汉语言文字,树立了言行一致的模范。
其次,作品中丰富的生活元素、深厚的思想内容,显示了用心拥抱生活的人民教师宽广的家国情怀,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品取材于现实,与改革开放之初十年间的社会历史完全相吻合。小说以甘肃会宁县农村祖厉河源头崖湾村为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再现了抢修水库,拾羊粪,铰羊毛,田钦梅赊身葬父,庙峡沟耍水,逛庙会,耍社火,兄妹换亲,胡万有换地,……等生活片段,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西部农村的一系列原始的生活画面,全方位本真地记录当地的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本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抒写那个年代里人们历经苦难而又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将人物命运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为社会人生画像,为平民百姓立传,以朴素的平民情怀,关照社会人生,关注社会变革,思考命运走向。
兰州一中的办学历史上,曾经历过抗战辛甸办学的过程,那时师生空前团结,政治觉悟空前提高,爱国成为校园思想的主旋律。首任总教习的刘光蕡先生,为文高等学堂的教育事业死而后已;此后刘尔炘先生更是放眼社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身后由友人捐赠八个银元才得以安葬。先生曾为校门书写楹联:“我都是黄帝子孙,俯仰乾坤,何堪回首;你看那白人族类,纵横宇宙,能不惊心?”这引起师生共鸣的醒世良言,强烈激发了爱国热情。总之,无论是刘古愚,还是刘尔炘,都在致力于现代学校教育的同时,满怀爱国热情,把目光投向危机四伏的社会,期望通过振兴教育达到救国的目的。满怀书生意气的陈效义老师,在辛勤工作之余,将目光投向深远的改革历史,关注社会变革,用心血沾就笔墨,抒写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的命运,把脉社会潮起潮落,塑造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周兴文、田钦玉,尽责的乡村教师杨勤儒,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胡红卫,质朴的老红军罐儿爷,苦难中生生不息的农村妇女田钦梅、田俊莲等……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深深地思考与辨析。
尤其是,作者满怀深情将红军在会宁革命的这一段历史写入作品,希望下一代能够记住先辈们光辉的革命历程;在党和国家倡导学习强国的今天,这部作品成为自强不息、爱国爱民的无形标杆。作者将文以载道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融进了作品之中,显示了一位平民写作者的担当与立场。作为身负教书育人重任的人民教师,笔者所拥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尤其难能可贵。《祖厉源》是弘毅精神生动鲜明的展示,体现了百年名校爱国利民的优良传统,是新一代教师思想行为上的传承。
其三,《祖厉源》是兰州一中校园文化的结晶,时代精神的教科书,作品的问世,标示着陇上名校的文化思想宝库里,又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以弘毅校训为发端,百年名校积蓄着永远经典的精神财富。在兰州一中古老而又年轻的校园,关注社会、爱国爱民、造福乡梓的思想一脉相承。《祖厉源》是校园文化思想集成的硕果,在这部形象可感的时代思想教科书中,写作者把前人所经历的、这一代人所思考的,形诸于文字,寄托于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切探索苦难之于人生的价值,再现了奋斗者之路,在百年名校的文化精神宝库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经历过生死的苦难,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的苦难写的更有价值”,陈效义老师如是说。除此而外,热爱生活的作者凭借数十年的潜心体验,观察、记录了西部黄土高原上的民俗风情,诸如打平伙,闹社火,逛庙会、殡葬……等等,精心雕琢、再现了民俗生活;形象本真地储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神财富。
在《祖厉源》背后,校园文化如火如荼。今天,弘毅苑里,红豆翠杉吐纳生息元气,千层洮砚胸怀万里波涛。栋梁之才,绿荫萋萋;师吟生诵,书香盈怀。教师读书笔记,集萃辩理;优秀重点课题,妙思结果。名人字画,师生墨迹、摄影作品,通用技术成果,俯仰入目,滋兰树蕙。在《祖厉源》背后,社团活动风起云涌。在弘毅苑,活跃着校园广播站,弘毅采风文学社,九思文学社,最忆潇湘文学社,北词堂,辩论社等社团;莘莘学子,游学八方;周末文化广场,模联大会,辩论会……各种活动广泛有效,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成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
有人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的确如此,只有胸怀人间大爱的,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教师,才能哺育出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英才俊杰。在兰州一中,教师所追求的自我成就的目标,正如现任王文槐校长所倡导,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有大爱的先生。不言自喻,兰州一中生机蓬勃的校园文化,正在培育着人间大爱,培养着兴国利民的师长和学子。放眼兰州一中这片热土,有功底扎实、胸怀大爱的教师团队,他们辛勤耕耘、与世无争;有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英才俊杰,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绽放异彩;有放眼全局,倡导一校三区,一体两翼勤勉的领导团队,他们甘当人梯,咏育后世,成为弘毅精神的践行者和创新领跑者。
弘毅精神,作为兰州一中校园文化精神的高地,在《祖厉源》的诞生中得以彰显光大。一代代弘毅人,将在这种正能量精神的哺育召唤下,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萍)6月24日,记者从会宁县相关部门获悉,2019年会宁县全县600分以上考生117名,其中理科111名,文科6名。重...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