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党的水利情结

白银晚报 2019-05-14 09:06 大字

杨安伟

王君党是我们村里人,他是我们村里人的骄傲,也是会宁人的骄傲,更是会宁人的福星。

1931年,他出生于会宁县河畔镇中滩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中,自幼天资聪颖,却因家贫仅读了个完小。贫寒的家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的习惯。在他18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位党的支前干部,在通过和他接触之后,发现他不仅诚实能干,而且有起群拔类之才,认定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决意带他走向革命道路。

他参加了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因工作卓有成效,被领导器重,并提拔为县农业协会副主任。1953年9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历任头寨区、郭城区副区长,中共会宁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身为会宁人,他深深感到会宁人的穷与苦,也知道会宁人的穷是源于旱,如果不解决会宁水的问题,会宁人民将永远摆脱不了穷与苦的困扰。

1955年,兼任关川渠水利工程委员会主任的他,带领群众兴修了会宁第一个水利工程一一关川渠,引关川河水灌溉关川一带的川地。这项工程标志着会宁水利建设工程的开始,同时也填补了会宁水利建设史上的空白。

1958年,他再次带领群众,为会宁又修建了北川渠。

三年困难时期,已在县委工作的他忧心如焚,便不辞劳苦,日夜奔波,想尽一切办法,从四处为会宁人民筹集救急粮。

1971年,整个定西地区遭受特大旱灾,会宁北部尤甚。从1970年冬到1971年秋大旱持续了10个月之久,夏秋作物绝收,水窖涝池干涸,靖南会北的十几万人饮水告急,家乡百姓叫苦连天。面对严重的灾情,他忧心如焚,急忙将灾情通过县委向省委做了汇报。省委在通过考察之后,马上作出了“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兴建靖会工程”的决定。

此时身为县委副书记的他,请命接过了靖会电力提灌工程总指挥这杆大旗,立刻在全县动员组织了2.5万名民工,每人只携带一卷草帘子,扛着一把铁锹来到了工地。在从黄河岸到家乡峡门口数百里的工地上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干渠沿线的居民留出家中最好的房屋,无偿地提供给民工们居住。在远离村庄的地方,民工们挖窑洞,在地上铺草铺。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搭工棚,办食堂等所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当时国家给靖会电力提灌工程只投资了4000万,施工又没有任何的机械设施,仅靠数万名民工,一把把铁锹和一辆辆架子车,去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是谈何容易?真可谓是施工维艰,困难重重。

然而,又有谁能够想象得到他所带领的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这不是一支普普通通的施工队,这是一支时刻准备着要冲锋陷阵的队伍,来自这支队伍的每一名战士,都是被旱灾逼到濒临绝境的人,他们面对困境决不屈服,他们要与天宣战,要与地宣战,要“挥锨舞镐牵黄龙”,要为自己杀出一条生路来。

他们每天啃玉米粑,睡麦草铺,不言苦,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每日流多少汗,也不言累,因为他们即使让流血也是在所不惜。当时每人每月工资是36元,其中伙食费是18元,医疗费是1元,交生产队工值费是12元,自己所得仅剩5元。也没有人会计较自己的报酬,他们只有一个信念,要为自己、为子孙造出一片新的天地来,他们的精神已经逾越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带领着这支队伍的他,每日也和他的民工们一起劳动,一起啃玉米粑,一起睡麦草铺。每日亲临一线,哪里困难最大,他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正是他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表率,感召了所有的人,数万人戮力同心,不畏严寒酷暑,逢山开渠,遇沟架槽,为了让家乡早日摆脱干旱缺水的困扰,1972年的春节,无论干部,还是民工都没有顾得上回家过年,连续大干了400天,直接将总干渠土方工程全部完成。

1973年春节,总干十个泵站已相继建成。地处黄河边的总干渠一泵站正在进行草土围堰施工,他亲临一线指挥施工,当围堰突然进水出现险情时,他第一个带头跳进冰冷的水中,随后干部民工一个个跳入水中,一同开始堵塞,最终保住了围堰的安全,此事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着。

1973年10月25日,是家乡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当期盼已久的黄河水,终于“乖乖地”爬上小河南岸,从粗大的管道里汹涌地流出时,家乡的人们一片欢呼,欣喜雀跃,上了年纪的老人,双手捧起倒流百里而来的河水,热泪盈眶。

从此,家乡人民彻底摆脱了几百年来一直干旱缺水的困扰。自从有了水的灌溉,人们才彻底地告别了饥肠辘辘的困扰,家家户户日渐廪高仓满。如今会宁凡是灌区,皆绿树成荫,瓜果飘香。

靖会电灌工程,不仅创造了人类史上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同时也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电灌工程,功莫大焉;引黄入会,百世之利!

时至今日,每当家乡的人们提及黄河水时,人们总会感念地说道:“这是当年王书记给咱们引来的。”

他是一名焦裕禄式的干部,其在会宁工作的二十几年间,为做调查研究,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寒舍的炕头,经常与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会宁的每一寸土地。然而,他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一双腿和一辆自行车。他随身携带的是一件半旧的牛毛褐衫服,天冷时当皮袄,下雨时当雨衣,休息时放在身下当垫子。

他为人谦和低调,他一直把自己当作是人民的公仆,始终不脱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坚持群众利益第一,党的事业至上。从基层干部到县委书记,一路走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无论在任何岗位,却是本着一心为民的宗旨,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又能集思广益,力求使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到至善至美。这也就是为何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却能够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最终成为一名党的优秀干部的原因吧。

1977年4月,他调离会宁,先后到渭源、靖远担任县委书记,之后又在中共定西地委工作数年,1992年在中共定西地委常委、纪委书记任上离休。

他从政几十年,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不徇私情。

在家乡的村里,有4位他的亲侄儿,都在家以务农为生,其中一位为生计在河湾挖沙时,不幸被沙掩埋而亡。亲人们伤痛无比。他闻知此讯,怆然涕下。

2018年4月30日,这位家乡的一代骄子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家乡人民无限悲痛。不少的亲友们赶赴到定西,参加他的追悼会,送他最后一程。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家乡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是他改写了家乡的“穷”字,是他让会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家乡人而言,对会宁人而言,他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家乡人民饮水思源,将世世代代永远怀念他。

新闻推荐

2019“白银文化旅游季”活动安排

序号活动名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拟举办时间举办地点1水泉镇小黄湾古村落开园仪式暨首届文化旅游节平川区委、区政府白银市...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