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玉祖厉河
□南生祥
这些年,近乎痴狂地爱上了石头,爱上了家乡的美石,所谓的“玉”。
说起玉,大家都知道祖国数千年的玉石文化。而说起玉石,大家是不是觉得,她,距我们很远?距我们定西市安定区很远?直到今天,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还在疑问着。
一个偶然,我发现本地小河里,特别在采砂场从河床深处挖出的砂石堆里竟然有玛瑙玉石!玉,出于石。石,似乎出于水。故而当初也想,干旱缺水的我的家乡怎么竟然还有如此尤物?但很快想通。因为人类文明有记载以来才多少年,故乡这片黄土地万年的前身,万万年的再前身,谁知道是个什么样子?而本来一块“石头”的地球家园哪里无石头,哪里无美石?雨后爬上那小山样的砂石堆,就会有黄灿灿亮闪闪的石头呈现在我眼前,并且很怪,有些“美玉”有时候好像专门在等人,一抬眼它就明晃晃亮晶晶的摆在那里。
于是,在打工的间隙,下地的路上,出行时更是要爬石堆,下河道捡一遍石头。与好朋友相约,驱车几十甚至几百里去捡石头也成了常态,并美其名曰:采玉。
于是,已经多年,小有收获的我开始探寻本地玉脉,并想摸索着了解家乡山川“原来的样子!”因为,起于喜爱、止于贪婪,非是我十分热爱家乡风物,深恋这方热土的本性。
首先碰到一个大大的疑惑。据一位饱学朋友的提点,我始知道专家们在开始搞研究时,不管各个领域都会先假设一个“点”。在地理上就有一个假说(设),说陇上大片地域,上古时候是一片泽国(肯定在禹王导渭之前吧),名曰“青东古湖”。后来有了黄河,大河拉通了所有水系才慢慢有了后来和今天陇上各地的面貌——看来,我们的黄河母亲,还年轻。这个假说或假定的“点”我是赞同的。因为有许多史书方志对各地地理地貌变化的研究记载和后来科学钻探地质研究者们根据岩层的判断推理可以佐证。只我熟读的《古诗十三首》上一句“陇头流水,流离四下”的句子,就让我深信我们陇上原来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我朋友还私自认为,陇中地区今天多见的各处山脚露出的红粘土,就是当初被古湖水长期浸泡的结果;祁连山的高峰马衔山更早时候是青东古湖中一座孤岛。朋友认为,本地玉,应归属马衔山玉系列。对了,齐家文化时期玉器不就多是马衔山玉吗;齐家玉,不就是发端并多留存于陇上各地吗?
但是,这个说法有问题。
本地玉,多为黄色。我的疑惑是,首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黄土高原是更北方千万年来千万次的沙尘暴带来的细黄沙土堆积而成,而本地位于青东古湖底的低处低处的河道里的玉石,为什么也是黄色的呢?问题还不止于此,按理,玉石玛瑙特别是玉髓等应该是在火山喷发中岩浆极高温下凝炼而成。所有美石,基本都有当初流动的纹路或夹杂其他成分并分层的特点。难道陇上地下而出的岩浆也是黄色的不成?难道喷发后被染色不成?而齐家玉马衔山玉又多为绿色淡绿色(当然也有黄色),为什么呢?
太大太难的问题不但快难死我,也难住了我懂地理的朋友,还难住朋友的朋友。问“度娘”干脆出来些胡说!
如此,了解一点中国玉石文化,放眼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玉石采制售卖信息,面对很多难而有趣的问题,同时看着各处文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各类所谓的宝石而让我眼花缭乱时。知识贫乏且无财力的我更加倾心于本地的石头,家乡的“玉”。
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一样,爱美石,便必去捡石。外出捡石才能有收获,才更有乐趣,才更长见识。首先,行到安静空旷的山谷河道时,人就会有那种身心放松后的舒服。如若走到那宽展有水处,弯弯的河道拐出个优美的弧线并有水鸟鸣叫的地儿,还碰到个见识不浅的放羊老人,再从他嘴里掏出些本地山水风物久远人事的玄怪说道时,那种惬意快活简直太令人神往。再别说接下来便必然能遇见美石。
美石,总在那人觉明亮舒服的僻静干净处,总在那细心人也不经意的角落或砂砾中合适的角度,只露出一点点在凝视着什么。若是水臭显杂乱处,或是有垃圾和啥异味在人眼里显怪异的阴暗地,她,是没有的。她,就在连人也认为最好最静的地方承接着天地日月之气,接受着风霜雨露的洗炼而修炼,不知经过几亿万年中多少次的雷电洪水和反复掩埋再复出后的今天,终于脱灾脱难修成让人敬爱的美玉,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终于和有缘人相遇。
还有,各处捡石行走中对家乡山川地貌、人文地理的再了解,了解并思考后对本地某事某传说等的再验证,也是相伴捡石而有的收获。
据几年来各处探寻后的梳理和与诸多石友交流后统一的看法,安定域内美石,“应该”出于香泉乡地界。而纵贯安定区境的关川河到现在白银市会宁县并入祖厉河再到靖远县入黄河的河道里,皆为同属。但是期间又发现,同在安定区域内的鲁家沟乡河道里,玛瑙石居多,所出美石与上游上上游的石头又有细微的不同,这又使我疑惑。还有就是,自我小时就知道,整个汝遮川道里人都把关川河也叫祖厉河,又定西南河也发源于华家岭。所以我(不只是我)顽固的把流到白银市会宁县相汇才叫祖厉河的关川河也叫祖厉河,并把河中所产美石谓之曰“祖厉河玉”。尽管很多朋友列举很多理由劝我更名,但是,不,“祖厉河玉”,美。
“祖厉河玉”,似属石英石(生成)玉,多含透闪石。以黄色为主,红白者多些,黄玉红皮者更多,是典型的“甘肃黄玉”。各种玛瑙也有,水晶石特别黄水晶多见。共同的特点是通透细密,较干涩、硬度较高。她的化学成分和其他咱们不懂,就颜色来说就是没有绿色的,哪怕浅绿也没有。
前面说到有人说“祖厉河玉”属马衔山玉系列,但是,我发现不但现在人们采、制、玩的马衔山玉多为绿色,就是本地出土的古代玉琮玉珮也皆是绿色浅绿色。而为什么我和数位朋友所采本地美石皆为深浅带红的黄色呢?
我,深陷大梦之中。诸多的问题每使我夜不能寐。我苦思冥想,本邑古人的玉,来自哪里呢?怎么来的呢?
这里就有个并非题外的题外话。
在定西城北东山一处向北而平缓且很宽展的高处台地,古人居住过的地方,多出土玉器。几次和朋友前往,当然咱们只能捡拾些陶片见些骨殖。在陇上大片地区,马家窑时期的彩陶片很是常见。但这片山地以前和现在当地人葬人动土时总会出土玉器,而且前些年机械平地时据说有人得到过“大量”玉器,致使本地人讹传这里以前是个玉场。一块即使是史前很强盛的部落居住地,一不产玉、二无后来的王室贵族墓葬,哪来“这么多”玉器呢?
一次和一位朋友前往,见到一堆被盗掘出的“群葬”骨殖,其中有一小孩头骨偏头顶有一窟窿,当时,有一定历史和考古知识的朋友细看后说,这人当时应是被硬器击打致死!他说古人部落间的掠夺争斗是常态,包括掠夺人口。这个小孩应是俘虏、整个葬坑人全是。我们盘桓一会,他的说法我认同。结合近年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玉的极盛(崇拜)时期。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唐。在丝绸之路繁盛同期和前期有过西玉东输的大活动,在河西地区专家学者们已考证查勘出6-7个玉门关遗址。而这片台地恰又在河西通往中原的古道和现在高速公路的边上。
那么,难道这处地儿原先也是一个极其强盛的部落,而所有玉器都是向祁连山,河西或更西的地区部落运输或掠夺而来(专家们说齐家玉产自河西)?
我知道,我这个疑问急忙是解不开的。因为早年发现的,浙江省余姚县境内,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但是,虽经多年各行专家们反复研究论证、推理探寻,就是不知道这么多玉器来自何处。运,远古人生产运输能力低下又人口资源稀缺,不可能;采,近处没有玉矿,没有。那,难道只有掠夺?远古的玉,是币?近代的黄金!石油!战争?资源。
难道我的猜测能就此解开包括良渚文化遗址玉器来源之难题?
至此,我因爱石而生的学习探索方向进入到一个死胡同。这不,全是些问题,并且不是我一个人,一定时期内能有说法的大问题。
可喜的是,截至目前本地因喜爱“祖厉河玉“而玩石捡石的人我身边已有十数人众,并向外县外地延伸还使网上外省朋友悉知。大家统一的思想是:本地玉,美,因真而美,因本土出产而更加让人热爱。并且,我和有的朋友捡石治石偶然而出的某件作品还像模像样,就连外地人或行家也称奇并赞赏。有石友拿美石请匠人刻制的玉雕件更是玲珑剔透,晶莹滑润,致使许多人坚决不相信就是本邑玉石。
然而,我,犹在梦中。
新闻推荐
新华社发本报记者徐俊勇“家里旱地多,种地收入少,打工是我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感谢检察官帮我们要回了工钱,家里的生活费有着...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