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写“孝”字 记会宁县红堡子村村主任曹旺臣本报记者 黄武 文/图
曹旺臣,男,汉族,197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村民,现任红堡子村村主任。多年来,他放弃出外务工的机会,留在家中照顾残疾的老母亲,用亲情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心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曹旺臣的父亲老实本分,就靠二亩薄田维持生计,由于家境贫穷,他只能娶残疾人为妻,所幸育有一儿一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曹旺臣有劳动能力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尽管如此,家中还欠着一些外债,母亲又常年有病,需要医药来维持。在他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的经济还是不太富裕。一时间,他的婚事成了全家最头疼的事。当时,母亲为难地对他说,“咱家今年太难了,要不我找亲戚朋友再借2万元,咱砸锅卖铁也得让你把婚给结了。”听到这些,曹旺臣心里很不是滋味,却很坚定地说:“妈,不用借钱了,咱家的状况我知道,您不用为难了,所有的事情我来办。”
他的新娘看中的是曹旺臣的为人和能力,亲友们也都理解曹旺臣的艰难处境,在多方的沟通和努力下,婚礼如期举行。
婚礼上,曹旺臣对新娘说:“咱们的婚礼没有别人的排场,嫁妆也不多,新房也不漂亮,但是我向你保证,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给你幸福的。别人有的,咱们要有,别人没有的,咱们也会有的。”
结婚后,为了改变家庭的困境,曹旺臣两口子前往新疆务工,一年下来能挣八万多元。曹旺臣谋算着用不了几年,家境就会改变的。谁曾想到,刚去一年,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小两口子立即收拾好行李,当晚坐着火车返回了家中,自此之后,为了精心照看母亲,曹旺臣再也没有出过远门。
正如曹旺臣理解的:只满足父母物质需要的不是孝,能够为家庭,为父母分忧解难,始终把父母放在心上,满足父母物质精神上双重需要才是孝。
在生活中,曹旺臣是村民眼中的大孝子。在工作上,他是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自担任红堡子村村主任一职后,他就一心为群众增收致富奔波、为发展村经济日夜操劳。工作中,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要是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是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多年来,曹旺臣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书写着“孝”字、解读着孝义。他的事迹影响了左邻右舍,教育了亲朋好友,“孝老爱亲”的这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当地很好地延续着。
图为曹旺臣正在做工作记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泳通讯员宋秉棣金秋时节,走进会宁县新添堡乡炭山沟,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沟沟壑壑内草木葳蕤、硕果盈枝,山山峁...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