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释放乡村旅游经济新动能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8-08 03:03 大字

会宁拓展综合性旅游市场

本报通讯员姚继东

近年来,会宁县充分挖掘、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极力打造“红色圣地游、生态休闲游、教育考察游、历史文化游”品牌,以红色旅游为牵引,放大亮点、延长短板、三色互动、整体提升,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大力拓展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教育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旅游市场,全县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乡村旅游方心未艾。会宁县五七农场依托华家岭林带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个集林下养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中药材种植、红色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娱乐体验农场。

侯家川镇葛滩村齐靳社以完整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极具特色的养殖业,打造了集生态旅游、自然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齐靳自然旅游观光示范点。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在八里湾乡陈去社建成以休闲体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休闲地“成兴山庄”,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转变,旅游业已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会宁县丰富了桃花山庙会的内容,采用庙会活动搭台、旅游文化唱戏的形式,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规模适度、群众喜闻乐见的佛教、文娱、旅游活动。7月28日至8月1日桃花山庙会期间,接待县内外游客达到30万人次。图为7月31日游人逛桃花山庙会的情景。常琦彪摄

平川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本报通讯员马军华

每逢周末,平川区冯园村仙桃大观园散养鸡基地,人们纷至沓来,采食仙桃、西甜瓜,购买农家土鸡、鸡蛋;在华辰生态园,游客可以采摘时令蔬菜、品尝农家饭,观看鸵鸟、湖边钓鱼,体验绝壁攀岩、享受高空速降……

平川区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有序规范发展。

高位推动科学布局

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田园综合体培育中通盘考虑,谋篇布局,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抢抓国家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机遇,着力打造西部陶瓷、红沙浪温泉、小黄湾古村落、打拉池红色旅游等4个特色小镇,全面拓展枣树台现代生态园、大湾村、月河湾社等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旅游平台,坚持高标准规划,注重现有资源的挖掘提升,突出内涵,彰显特色,做好与省内及周边旅游线路的串联衔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深入实施“精品打造”工程,通过屈吴山、北武当、红山寺等精品景区的承载和依托带动,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同时,打造月河、吊沟、大湾、中村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陡城村为旅游专业村、大水沟社为旅游专业社;发展农家乐160家。

农旅结合开发产品

主动发挥当地的自然风貌、农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深入发掘和策划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响泉村突出泉文化,充分运用陶瓷元素,全力打造“十泉十美”陇上泉村,重点建设泉文化博物馆、响泉公园、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十大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实体景点。以小黄湾古村落为代表建设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重点培育大枣产业,着力开发北武当真武文化、鹯阴古渡口历史遗迹及黄河自然风情资源,有力推进文、农、旅深度融合。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在吊沟、大湾村积极培育西甜瓜、苹果等富民产业,着力发展以田园风光、农耕采摘体验、传统民俗、农家乐等为依托的乡村旅游。

示范引导增收富农

以培育示范主体为重点,提高休闲农业示范带动效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建设高枣坪节水农业示范园、枣树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示范园6个,发展壮大林果、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示范主体、示范景点、示范线路的创建打造,进一步提升带动效应,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利用当地优质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

上半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1亿元,增幅4.5%,农产品外销1.54万吨,销售额达1.32亿元;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3.17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7亿元。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2元。

新闻推荐

会宁县市场主体达21874户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董建强)今年以来,会宁县紧紧围绕“会宁发展路千条、市场主体第一条”的理念,突出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