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绿色致富梦 ——会宁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纪实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6-27 01:52 大字

本报通讯员董建强

近年来,会宁县大力发展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全力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向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害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思路一变天地宽

时下,走进会宁县韩集镇袁坪村,一畦畦生机盎然的蔬菜大棚遍布在广袤的田地里,嫩嫩的蔬菜苗生机勃勃,翠绿诱人……这个地处深山的小村庄,因发展蔬菜种植,让广大村民尝到种地的甜头。

“说起种菜,刚开始,村里务了一辈子庄稼的老人个个都反对。”袁坪村主任王琳如是说,“老年人觉得种粮好,但看着种菜的收入越来越好,村里的反对声渐渐消失,现在,种菜是大家一致的共识和出路。”

据统计,在会宁,目前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户已近7000户。该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组建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流转权入股进社,每亩可得200元保底分红,以后采取“收益分红+保底分红”的方式逐年增加收入。同时,引进福甘高效农业发展有效公司,负责育种、技术服务及市场包销,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去年以来,会宁县以“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将中川、大沟、韩集、土门等14个乡镇打造成蔬菜种植重点乡镇,新发展塑料大棚1.5万亩3万座,种植高原夏菜2.75万亩,进一步提升多元产业支撑群众脱贫增收的能力。

新型经营主体促农增收

大沟镇厍曲村是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1410人,贫困发生率76.97%。2014年至2017年底,累计脱贫人口187户813人,贫困面缩小到33.73%。

厍曲村以“党群创业互助协会”为统领,以村委会为主体,成立厍曲村土地合作社,全村共流转土地1460亩。按照统一规划设计,打破地块统一建设,统一配套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全村共建设2000座1000亩塑料大棚,采取公司示范种植和农户按照统一规划分散种植两种模式。同时,引进会宁县健宏商贸有限公司、会宁县天然绿牧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购置苗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思路,与种植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该县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模式,组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申报产业贷款,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帮扶联结模式,扎实推进示范社创建。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0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89家(国家级示范社16家),市级示范社118家。全县1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建合作社783家,村均6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10家。

政策扶持强效益

会宁县把蔬菜列为群众脱贫致富三大产业之一,研究编制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奖补办法,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集中连片区域内,贫困户户均种植1座2亩日光温室,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集中连片建设塑料大棚1000座500亩以上,区域内贫困户种植4座2亩大棚的,大棚建设资金由县上整合扶贫资金解决,预计贫困户每人年均将稳定增收5000元以上……”会宁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今年,该县将整合涉农资金一亿元,并有效利用中投集团、天津和平区、白银公司等帮扶单位的计划帮扶资金3000万元,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剩余缺口资金由注册成立的会宁县菜投国有投资公司,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的模式,申报产业贷款,实现产业贷款兜底。在壮大营销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方面,会宁县大力发展“外销市场+营销企业+生产基地”的营销模式,营销企业在各蔬菜生产基地设点收购,由营销公司统一装车销往市场。同时,深入推进“互联网+”,鼓励合作社、专业大户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和一些大型超市合作,设立专柜进行销售。

“每天采摘的新鲜荷兰豆,当天就能交到企业收购点。”该县土门岘镇苏堡村贫困户刘振刚介绍道。苏堡村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荷兰豆种植,目前,一期建设的近千座塑料大棚内的荷兰豆已全部开花结果,正在进行采摘入库,有望于月底运往市场。

从过去一家一户菜园子一畦栽植到如今规模化经营,从露天一年一茬到使用设施技术多茬栽植,该县蔬菜产业已呈现出区域内整村连片种植、规模推进的强劲发展态势,为推进“一户一策”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会宁县多措并举发展产业保脱贫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刘旺喜)近年来,会宁县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多措并举,着力培育“1+N”产业增...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