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天翻地覆变化 人均GDP提高数百倍

西部商报 2018-05-25 01:03 大字

西部商报讯 记者欧阳海杰 1978年是中国农历戊午年,马年。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年10月,在会宁县一个小村庄,亮亮出生了。人们都说,这个时代的孩子赶上了好年景。

改革初期

月工资49元管全家

亮亮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无限乐趣。最高兴的要数他的父亲秦锋,一想起胖嘟嘟的儿子,会情不自禁地喜笑颜开,工作也干劲十足。

“那时候,农村人家里要有一个吃国家饭的工作人员,生活要比其他人家好一些,在本村里也很有面子。”秦锋当时在会宁一家国有企业当秘书,每月工资49元。这个工资标准,在当时算是较高的,普通工人工资普遍在30元左右。

秦锋记得,一个月的工资,自己扣除15元吃饭,买正常的日用品外,其余的用于贴补家庭。上有父母,下有襁褓中的幼儿,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弟弟,一大家的穿衣、零用都靠这点钱。

“现在听着那么点钱,太少了,也就一天的生活费。但在当时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秦锋说,商店里一尺布最贵7毛钱,一斤鲜猪肉1元钱,一斤小麦1毛3分钱,面粉1毛7分钱。职工都是每月按标准配发伙食,他是28斤粮食,其中有20%是粗粮和杂粮,根本不够吃。副食品也很少,肉也限量供应。

亮亮说,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感到庆幸,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他记忆中,父亲很少买新衣服,一套中山装穿了很多年。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代人坚忍不拔的性格,他们的恒心、毅力以及对工作的执着和时代一样,载入史册。

同是1978年,参军当兵的陈浩斌,每个月津贴9元钱,4元钱留用买书生活用品,5元钱寄回天水老家,补贴家用。

在兰炼上班的周大伟,当时工资也只有49元,“那时候,大街上开始流行穿喇叭裤,有了舞厅跳迪斯科。赶时髦的年轻人偶尔也会去。”

秦锋、周大伟和陈浩斌,他们都没有想到,40年后,他们的工资翻了很多倍。秦锋、周大伟已退休5年,退休金分别为3000元和5200元,而去年刚退休的陈浩斌,退休金是5300元。

人均GDP

从348元增至29414元

40年,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意义非凡。40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总体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GDP不断提高,比当年提高了数百倍。

甘肃省统计局有关人士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收入分配方面几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甘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407.53元增加到2007年的10012.34元,增长了23.57倍;2017年达到27763元,增长了68.12倍。而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48元,增加到2007年的10346元,到2017年则达到了29414元。 甘肃省GDP总量

从64.73亿增至7677.0亿元

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827122亿元,经济规模扩大了225倍。甘肃省的生产总值则由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677.0亿元,经济规模扩大了118.6倍。

40年来,甘肃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总量扩张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每一组数据都印证着时代的更迭,也见证着日新月异的变迁。进入2000年,全省生产总值已经跨上了千亿元的大关。经过10年后,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了4119.46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新闻推荐

结合“三变”改革,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

结合“三变”改革,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流转500亩土地,连片建设日光温室50座、高架塑料大棚800座,种植大棚蔬菜,带动农...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