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 为山里的孩子点亮梦想

青岛早报 2018-03-02 07:03 大字

62岁的魏胜海退休后本可以颐享天年,但他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出了一个特殊的规划——做公益。经过一番选择后,魏胜海只身一人赶到了甘肃省最贫困的乡村,通过当地的公益组织介绍当上了一名小学支教老师。 5个月时间,魏胜海战胜了高海拔缺氧、大雪严寒、缺水等诸多难题,开创了自己的教学项目,与孩子们乃至家长们结下了深深的感情。如今,魏胜海正在全力充电,准备着在公益道路上再起程。

网上报名踏上支教路

走进魏胜海的家,纸墨砚台摆在桌上,一张古琴格外显眼,茶叶飘香,让整个书房充满了韵味。2016年,魏胜海退休回家,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生活中仅是琴棋书画已经很是丰富多彩,然而魏胜海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我考虑了很久,退休后要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魏胜海的这个想法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一张“希望工程”的海报吸引了他,“海报上那个小女孩一双渴望的眼睛至今都非常清晰。”魏胜海头脑中的小女孩想必很多人都曾记得,他不仅记住了,还自掏腰包认捐了一名贵州的贫困家庭女童,这也是他与公益结识的开始。

2008年,魏胜海加入了一个书法爱好者的朋友圈,有一次,一个老朋友提议,退休后一起去贫困地区支教,魏胜海点头赞同。2016年退休后,他立马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个计划。“开始我联系了一个重庆的志愿者组织,但一直没有音信,后来在网上看到‘甘肃彩虹公益社\’正在招募支教老师,我就通过电子邮件报名。 ”接到对方回复后,魏胜海很兴奋,准备了衣服和简单的随行品,背着古筝,坐了25个小时火车赶到了甘肃兰州,开始了他的支教生活。

编排教案让教学更接地气

和魏胜海一起报名的另外4名志愿者两名是80后,两名是90后,大家集合后培训了一周便去了会宁县。几个人被分到不同的村小学,魏胜海被分配到上王小学,但因为当地条件实在太差,公益社又将魏胜海安排到了条件更好一些的乡中心小学。“乡里的学校硬件的确不错,但当地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魏胜海说,当地因为缺水,农业、工业都不发达,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的是一碗清汤面,土豆是常见菜,偶尔会吃一顿肉。但对魏胜海而言,吃啥并不是问题,2000多米的高海拔、一连数月降不了一两场雨,这些自然条件才是最大的挑战。“当地靠天吃水,即使在乡里也是要从水窖里提水用,不能洗澡,洗衣服也很麻烦,而且要省着用,开始时真的不适应。”魏胜海说,他去学生家走访时发现,当地人家的院子是漏斗状的,便于收集雨水雪水。

魏胜海很快融入了大家的生活。根据学校安排,他负责五六年级美术课教学。他结合当地的教学大纲和孩子们的特点,晚上编写教案、做PPT,第二天课上教的画他先画一遍,要做的手工他先做一遍。 “我让孩子们从一块小石头、一只小鸡画起,尽量让孩子们去了解和感受图画的乐趣。 ”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魏胜海的课程,没有美术基础的孩子们渐渐有了自己的作品。

为当地教育开创新课题

魏胜海支教的学校有两个孩子智力存在障碍,16岁了依旧读小学六年级。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魏胜海发现两个孩子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给两个孩子“开小灶”,没想到两个孩子画笔下总是出现让他意外的作品。魏胜海不仅为孩子们买了许多画笔、画纸,还将他们的作品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展示。没成想一名画家朋友竟然主动与他联系,要出钱买下其中一个孩子的一幅画,并希望有机会将孩子的作品公开展览,这也成了学校里一条不小的新闻。

魏胜海的支教方案得到了学校乃至乡镇教育部门的认可,许多老师专门到他的课上旁听。魏胜海离开中心小学时,特别找到校长和新老师,希望他们能对两个特殊孩子的教学项目坚持下去,他也会继续为孩子作品将来能够参加展览奔走联系。“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这是学生所言,也是对老师而言。”魏胜海说,他会为了曾经教过的学生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发展的机会。

师生家长到宿舍告别

魏胜海说,志愿者参加支教,不能担任主科的老师,只能负责音体美等课程,相比较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关爱孩子们的心理成长,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同时更多地了解支教点孩子们的需求,为当地教育提供一份支持。去年冬天,魏胜海踏着雪路到学生家家访,看到一家11口人住在破旧的房屋里,魏胜海决定让自己的支教多一份内容,为当地的孩子多解决一些困难。魏胜海到甘肃支教,许多老同事、老朋友都很关心,平日里为他寄各种教学工具、材料,当得知许多孩子买不起几十元一套的校服时,几个老朋友一起捐款,分批购置了30套校服和各种学习用具。当魏胜海将这些物品发放给孩子们,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时,心里特别满足。

一个学期的支教很快结束了,魏胜海要离开时,孩子们为他送上了各种小礼物,“有吃的,也有他们亲手做的小玩偶,实在太多了,我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带回来。 ”魏胜海说,还有许多家长到教室宿舍与他告别,希望他能在新学期再回到中心小学当老师,“尤其是两个特殊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每天专注地去做喜欢事情,甚至孩子的作品将来可能会参加展览,家里人都很开心。”魏胜海说,他经常会打开电脑翻看着照片回忆支教时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每次想到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画面,他都会开心地笑出声来。

为自己充电随时再出发

“这次去甘肃支教,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学期,但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魏胜海说,从原先不会PPT到后来自己完成课件的准备,再到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整个支教过程教了孩子,也教了他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从不懂绘画、书法到后来一个特殊孩子的作品有可能进入全国展览,让我感受到志愿服务、公益项目的巨大意义,也让我更加肯定了为自己退休后生活所做出的规划。”从1月份回到青岛,魏胜海始终没有闲着,每天除了练习毛笔字和画画,他还坚持学习英语,“我去年开始筹划报名参加国家孔子学院志愿者工作,如果申请成功将来可能到国外的孔子学院做志愿者,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魏胜海每天在家为自己充电,补充各方面的知识,随时准备在公益道路上再出发。

【链接】

讲述身边的雷锋故事

青岛早报联合市文明办为读者讲述一段段志愿服务的爱心故事,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感人故事,可以通过早报热线82888000讲述,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ys82888000@qingdaonews.com,请留下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向我们推荐。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将自己学雷锋的小故事、小经历,或者对学雷锋、做志愿者的各种感受讲给我们听,大家一起畅谈志愿服务,让岛城被浓浓的爱围绕。

本版撰稿 记者 于顺 实习生 曹琳

新闻推荐

会宁高速路政热心帮助受困司机 让春运充满温情

本报讯(记者杨涛通讯员周艳军赵晓林)“你好,麻烦帮下忙!”一名中年男子激动地朝会宁高速路政中队的路政人员挥着手。这一幕就发生在春节长假期间,会宁高速路政热心帮助受困司机,让春运充满...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