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凝聚“她”力量 ——会宁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创新发展侧记□本报记者 施耀花
不拘一格海纳人才,不拘一格设置组织……今年以来,会宁县为顺应妇联工作改革创新新要求、新期盼,不等不拖、先行一步、超前一步,采用“12345”工作法,向基层妇联工作力量不足、服务成效不显等“瓶颈”问题“亮剑”,狠抓组织建设与改革创新,基层妇联组织的“神经末梢”被激活,广大妇女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会师精神,扎实推进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全面完成,用团结、拼搏、奋进铺就了会宁基层妇联组织改革之路。
宣传先行改出新气象
妇联组织是党的群众团体,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创新是妇联组织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打通服务妇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需要。为此,会宁县紧紧围绕“切实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力量,更好更全面的服务广大妇女群众”这一个中心,召开了全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动员大会,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实施方案》,并通过县妇联公众微信平台、微博等广泛宣传基层妇联组织改革文件精神,使改革工作家喻户晓,筑牢了改革工作思想防线。
凝心聚力改出新活力
基层妇联组织处在妇女群众工作最前沿,是凝聚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第一阵地和第一平台。但在农村,有些妇女组织形同虚设,妇女主任是兼职,没有补贴和保障,无法脱离生产;有的妇女组织有而无力、有而无实,甚至有而无用,委员更是无法投入到工作中。针对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会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会宁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改革工作组织保障,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解决了村妇联主席每月300元的工资报酬和乡(镇)、村(社区)妇联工作经费,落实改革工作资金保障。
基层妇联有了组织、有了待遇、有了阵地后,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妇联的“优势”有效发挥,工作“亮”起来了。如今,会宁县300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实现了村(社区)妇联组织100%覆盖;全县共选举产生村(社区)妇联执委4500人,实现了村(社区)妇联执委会设置100%覆盖;改革后,实现了村(社区)妇联主席村“两委”100%覆盖;全县所有的村(社区)均建立了“妇女之家”,实现了村(社区)“妇女之家”建设100%覆盖。
用好能人改出新动力
让行业先锋、女能人、热心大姐等成为妇联的中坚力量,是提升妇联干部的内生动力的睿智选择。会宁县严把代表资格审核关,细化代表和执委人选条件,积极推选政治素质、工作实绩、纪律作风、群众基础过硬且热爱妇女儿童事业的优秀女性为代表和执委人员。对推选并经过资格审核的妇女代表,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各行各业的女骨干、女能人、女带头人、女先进典型纷纷被吸纳进基层妇联组织,发挥她们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带领广大妇女脱贫致富。为改变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状,县妇联通过建立了妇女工作例会制度,乡镇、村(社区)妇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乡镇、村(社区)妇联工作激励机制,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制度和执委结对帮扶贫困妇女制度,着力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凝聚了妇女群众力量,织密了妇联组织网络,畅通了毛细血管,激活了末梢神经,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各行各业的优秀妇女干部纷纷参与到妇联工作中,投身到会宁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该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新闻推荐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看陇原新成就】金融助学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甘肃省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78.6亿元
本报兰州讯(记者范海瑞曹立萍)“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想去打工,挣钱供哥哥上学。”家境贫寒家住会宁县的刘少珍和哥哥刘少锋在3年前同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刘少珍说出的这一席话,深深地刺痛了母亲刘梅的...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