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福利院里的幸福生活

甘肃日报 2017-08-06 07:27 大字

本报记者徐俊勇

夏日的傍晚,微风习习。走进会宁县社会福利院,迎面是三幢服务楼,院子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花园旁边的健身场很是热闹。卢万林老人拄着导盲杆,熟练地走到健身器前开始锻炼身体。“福利院的路我很熟悉,走路不用麻烦护理人员搀扶了。”说起在福利院的晚年生活,卢万林幸福地笑开了花。

据工作人员介绍,卢万林入住福利院已有十几年时间了,饭量好,身体好,人开朗,越活越精神。

卢万林今年66岁,家住会宁县草滩镇油坊沟村西沟社,无子女。41年前,卢万林因患病造成双目失明。多年来,卢万林的起居生活全靠兄弟照顾。2006年,卢万林住进了会宁县社会福利院。

“天天像过年!”这是卢万林对福利院伙食做出的评价。他说,福利院一周的早餐都不重复,有鸡蛋、火腿肠、油饼、花卷;午餐、晚餐有米饭和炒菜、面条等。卢万林介绍完每天的伙食后,又开始笑着说起了他的“家”。

记者看到,卢万林住的是带有卫生间的标准间,房间宽敞明亮,卫生也被护理人员打扫得干干净净,洗漱用品摆放整齐,穿脏的衣服都是护理员张华负责清洗干净。

提起张华,卢万林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工作到位,贴心。

张华今年40多岁,干护理工作已经5年多时间了。“有些半失能和失能老人,他们的衣服随时都会被大小便弄脏,洗衣服、打扫老人房间是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张华说,老人们生活得舒心,她也很快乐。

十几年的福利院生活,让卢万林亲身感受着这里的巨大变化和政府对孤寡老人的关怀。

“老人们在福利院养老,真的是把福享了。”卢万林说,刚住进福利院,老人们穿的衣服基本依靠社会捐助,但随着福利院的发展和国家、省里政策的支持,现在一年发4套新衣服。

像卢万林这样双目失明的老人,在会宁县福利院共有4名。他们在工作人员的照顾下,幸福地安享晚年。

据了解,会宁县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84年,2009年新建一栋综合楼,床位数达到了60张,现有工作人员24名,护理人员20名,聘请兼职医务人员1名。福利院主要承担集中供养无法定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的任务,以及尝试面向社会开展自费代养老人服务。截至2017年6月,共收养自费代养老人15人,收养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人员29人,儿童58名。

近年来,会宁县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亲情服务、发展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运营管理、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安全管理等工作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为保障养老人员的健康水平,福利院和县医院签订了医养结合养老合作协议,由县医院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为福利院患者就医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先诊疗,后付费”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新闻推荐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开展暑期系列科普活动

本报兰州讯(记者秦娜)暑假期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通过“走出去”与“迎进来”的方式开展了多场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为大中小学生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暑假一开始,第29...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