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谱华章 陈永华在“第三医学”中创新应用矛盾辩证法

达州日报 2021-03-05 09:36 大字

达州鹤龄医院院长、达州市衡陈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华 龚其明 摄

衡陈制药厂(在建) 龚其明 摄

初听不识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远看,白大褂难掩他的儒雅风范;近看,唇红齿白,精神抖擞,看上去不到半百;与其交谈,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经一番了解方知,达州鹤龄医院院长、达州市衡陈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华1954年出生,谁敢相信他能够创新应用矛盾辩证法?谁敢相信他在深入研究矛盾辩证法后,著成了七部应用哲学专著?又有谁敢相信他能够创立“第三医学”?

陈永华的主业是中医,主攻肝病,为什么要潜心40多年研究哲学、著书立说呢?陈永华娓娓道来:“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人类道路和自然的系统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向导,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为什么要用40年时间,应用矛盾辩证法去研究“第三医学”?陈永华认为,中医是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和疾病的,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第一医学;西医从微观上认识人体和疾病,将医学推向了新阶段,是第二医学。他们均闪烁着科学的光辉,但同时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中医科学与西医科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体和疾病,目的是一样的,将中西医统一,建立新的“第三医学”体系,服务于人势在必行。用矛盾辩证法研究“第三医学”,其目的是让模糊的东西清晰,让深奥的东西简明,提升对自然科学社会化的整体认识,为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阳光活力少年立下鸿鹄之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提到“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陈永华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如痴如醉,不惜余力汲取古人的智慧。探其渊薮,得益于大巴山南麓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达川区麻柳镇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达川区麻柳镇,因沿河两岸麻柳树高大茂密而得名,古往今来,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这里公路铁路纵横,交通十分方便,明月江横穿东西,两岸物阜民丰,是国家战略发展高地“万达开”经济圏中心地带,“方大达钢”将在此地投巨资建设新兴工业基地。这里水绕山环,沃野千里,坦坦数万亩良田,号称川东小粮仓。这里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古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屯兵麻柳镇“罗顶寨”一带训练,垦荒造田,大兴水利;更有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麻柳镇的“白云寺”住过,曾题诗“一片白云横碧落,山奇水秀来仙鹤;金彪号吼玉龙吟,此日谪仙成殿阁”;今有“万宝寨”麻柳中学润育万千学子,从这里走出去的硕士、博士无数;民间书法名士唐高模书法朝圣,有羲之遗风。

1954年,陈永华就出生在达川区麻柳镇的冯家坝村五组的“大兴庙”坎脚下的陈家大院子,距麻柳场镇不到两公里。

陈永华出生在“亦农亦商”之家,爷爷从小就懂得经商之道,9岁时便挑上酒篓子走村串户帮人家卖散酒,后来又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作坊酿酒,田间地头的农事也是行家里手。但他很节俭,十几年下来有了不少积蓄,挣下了160石谷子的田地,土改时也因此挣了个没挨过批斗的平民“地主”成分。

他爷爷年轻时走南闯北,在频繁的生意往来中学会了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对中国极其热爱,生下五个兄弟,分别取名陈方忠、陈方国、陈方有、陈方胜、陈方利,寓意“中国有胜利”。陈永华的父亲取名陈方忠,陈方忠的“中”字,加了一个“心”字,意为对中国不但要热爱,而且还要忠诚。陈永华取名“永华”,意为“永远光耀中华”,也承载了爷爷的梦想。

奶奶谢瑞珍勤劳,善施舍,深得乡邻好评;父亲陈方忠,毕业于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供职于原达县地区新达水泵厂职工医院;母亲何大碧,典型的东方女性,勤劳、朴实、真诚、善待他人。他家是方圆几十里让人羡慕的和谐幸福之家。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陈永华的少年岁月在极其艰难的生活中磨砺。孩童时的陈永华,放牛、割草、上山拾柴,跟各家的小孩子没多大区别,但他有一样特别让人佩服,那就是坚持。

陈永华老家后面山上有一座庙叫“大兴庙”,闻名十里八乡,少年时代他常和小伙伴们到庙里去玩。听大人们诵经念佛,坚持是他最大的特点,一听就是两三个小时,耳濡目染传统孝善文化。大树掩隐,两棵高百米、七八个人牵手才能围抱住的大黄葛树屹立在庙宇的正殿之前,高大的黄葛树旁有一口深井,一年四季泉水甘甜清澈,赶场归来的人们总忘不了在大黄葛树下的青石板上歇凉,摆龙门阵、拉家常。小小年纪的陈永华从大人们吟诵的经书中感受中华儒家文化,懂得了很多道理,在幼小的心灵播种下“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基因。他常常助人为乐,用竹筒在深井里打来凉水,给赶场歇凉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送上一碗凉水,长辈们常夸他勤快有礼貌,将来肯定有出息。陈永华每每听到这些夸奖,心里乐滋滋的。

挎着小书包,欢快上学堂。上学多是“两头黑”,早上天麻麻亮从老家赶到大滩乡,晚上天黑尽了才回家,遇到刮风下雨天起得更早,回得更晩。但就算是冬天,回家的路上踩得结冰的河水哔哔着响,他也是蹦蹦跳跳,唱着歌儿。

那是一个特别崇尚英雄的年代,焦裕禄、雷锋、黄继光、邱少云、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人人都梦想成为英雄。工业学大庆,要学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农业学大寨,要学陈永贵战天斗地改变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窝,学郭凤莲“铁姑娘队战天斗地,改造家乡落后面貌”的精神。陈永华组织少先队员、青年积极分子,义务为生产队积肥、种试验田,还参加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英雄事迹的激励,奶奶、母亲的忠厚和仁慈,父亲的儒雅、耿直、严教,像涓涓清泉滋润着他,鸿鹄之志便在他心中坚定了起来。1966年陈永华高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麻柳中学。

追梦奋进起航炼就钢铁意志

1966年,陈永华考入麻柳中学初69级。他白天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认真攻读从同学那里借来的课本,好多次奶奶从梦中醒来,发现孙子还在埋头读书。奶奶知道孙子爱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做好后勤保障。夏天的深夜蚊子多,奶奶把早已准备好晒干的苦蒿草点燃,驱赶蚊虫;冬天的深夜,没有火烤,奶奶把早已缝合好的烂棉裤做条绑腿围在孙子的腿上,驱走严寒。那时的孩子生活清苦,哪有什么课外书可读,捆面的报纸、书纸,只要印有字的,陈永华见什么读什么。

爷爷知道孙子爱读书,三天一赶场,场场不缺席,最爱光顾的是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1968年准备过春节,爷爷赶场准备买点年货,路过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时发现有一大盒线装古书要卖,爷爷一翻,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和一本厚厚的《康熙字典》,这不是“四书五经”吗?这不是孙子一直想要的书吗?爷爷舍不得过年时为自己和奶奶添件新衣服,也舍不得买些瓜子、糖果、鞭炮、窗花、门神之类的喜庆玩艺儿,硬是花钱把这套书买了回来,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孙子。陈永华如获至宝,夜夜挑灯夜读,看不懂的就查字典,一字一句,一本又一本,像饿极了的孩子遇到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一样,好想一次吃个够。他每读一本书要做好几大本笔记,时不时还要写点心得体会。从那以后,陈永华满口的之乎者也,随着知识的积累,悟出的道理也越来越深刻。

1969年,陈永华初中毕业,回到了家乡务农。他所在的冯家坝村五队,是出门就爬坡,年年灾情多的丘陵之地。这里背靠二崖大山,崖高千尺,满山红骨子石,土地贫瘠,草木不生,崖下是出了名的“水打坡”。方圆二三百亩土地是六七十度的陡峭坡地,一遇下暴雨,农作物连同泥土一起被冲走,天一晴,一幅地道的陕北景象,沟沟壑壑,沙丘山峦。

风雨雕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像一位巨匠无时无刻地雕琢着他心中的塑像。陈永华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劳动着,生活着,学习着。这期间,陈永华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自然辩证法》《孙子兵法》《黄帝内经》《中药学》《中医方剂学》等书,通过学习,他的眼界渐渐开阔了。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中,陈永华的手掌变得四四方方的,稚嫩的双手长出了老茧,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伸不太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就像半个蚕茧上安了指甲,看起来总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脚掌厚而宽,五根脚趾向内弯曲,走路时紧紧地扣在地上,一步一个深深的印记。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陈永华仰望梦想、砥砺前行,他发誓要把自己锻炼成有作为的新一代。(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紫阳荣获“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称号

本报讯(通讯员陈刚朱烁旭)日前,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命名2020年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县城)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

紫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紫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