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陕南民歌成“记忆里的歌声”
□ 记者 李荣
“郎在对门呢唱山歌呃,姐在房中哎织绫罗”“姐家门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儿几时开”……提起陕南民歌,一些老辈陕西人还能哼唱上几句。但对时下一些年轻人来说,像《郎在对门唱山歌》《山歌子啥好听》等经典陕南民歌,或许已成为“记忆里的歌声”。
陕南民歌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主要流传区域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地区以及关中秦岭区域的几个县区,其中汉中的镇巴民歌、安康的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9月28日,在省政协召开的“推进陕西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一些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将关注目光聚集在陕南民歌传承保护工作上。
“由于农耕形式的改变,陕南民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逐渐消亡,其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吴巧玲在会上建议,应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陕南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改变陕南民歌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要建立机制、持续发力,可以通过举办陕南民歌大赛、词曲创作征稿大赛等活动,让热心的创作者为其传承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的典型代表,其“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至今已传唱了几代人。紫阳民歌在形式上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和新民歌等。2006年,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紫阳民歌剧被文化部录入《中国戏曲剧种全集》,2003年至2020年,紫阳县先后6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紫阳县在民歌传承保护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但仍面临发展危机。“紫阳民歌地域性很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专业人才不足,民歌艺术传承出现断档危机。”紫阳县政协主席康树民坦言。
安康市音乐协会主席刘秉平表示,目前陕南民歌在安康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随着一些优秀的民歌传承人和研究者逐渐老去或去世,新人难见踪影,造成民歌后继无人。“目前民歌理论还处在自发、分散、个体的阶段,无法为民歌的整体传承、发展提供强力智力支撑。”
如何加大对陕南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刘秉平建议,应成立专门机构,统筹谋划陕南民歌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建立专门档案专柜,把收集、整理后的文字、音像、图片资料进行保存,或变成数字资料进行保存;打造陕南民歌精品,推出陕南民歌名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人才培养、营销传播三大体系,扩大陕南民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强陕南民歌对外交流活动,陕南三市政府职能部门应成立陕南民歌保护发展基金会。
商洛市政协建议,各级政府应健全地方音乐投入保障机制,实施地方音乐抢救保护工程,加强地方音乐人才队伍建设和地方音乐交流传承,使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陕西地方音乐,让陕西地方音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签订认购协议 开设扶贫产品销售点 消费采购农特产品 西安市未央区走出“消费扶贫”新模式
群众在活动现场购买紫阳、蓝田的农特产品华商报讯(记者王强)近日,由西安市未央区、航空基地和紫阳县联合举办的未央区消费扶...
紫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紫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