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夫子”杨奂

咸阳日报 2020-03-11 06:59 大字

□史飞翔

杨奂,初名焕,后改奂,字焕然,号紫阳,又名知章。元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乾州奉天(今乾县)人。父亲杨振,书香门第,教子以严;母亲程氏,读书识文,训子有方。杨奂幼时,受到良好家庭教育。3岁时就能随口咏唱“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清风细”的诗句。5岁入学读书,8岁出外就学。11岁时,母亲程氏不幸病逝,杨奂十分悲痛,每日蔬食淡饭,诵《孝经》为课。嗣后,潜心攻读,学业日进。

金泰和元年(1201年)春,杨奂应试长安,中为优等。泰和五年(1205年)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举业既成,便以余暇多为诗文,曾撰写扶风“福严碑”,翰林院学士宋飞卿读后大加赞赏,以为有奇才,并致书敦勉:“吾知韩欧之门,世不乏人矣!”泰和六年(1206年),廷试万宁宫,当时应试者1200余人,皇帝亲自命试题为《日合天统》。杨奂座位恰好排在前列,其间,有一穿紫衣的人进入考场,走到他面前,询问姓名、籍贯、年龄及试题难易,杨奂侃侃而答。后来才知道这人便是金章宗完颜璟,但此次应试未能中选。兴定四年(1220年),杨奂再次赴长安应试,中选。次年春,又因贻误下第。泾阳卢长卿等较有地位的人,惜其怀才不遇,劝他在有权势的官府作幕僚,杨奂断然拒绝,回归故里。时关中地震,乾州太守吕子成在祠庙设祭,请杨奂代为祝文,杨奂援笔立就,写成祝诗二十四首,时人称颂。

金正大元年(1224年),杨奂参加进士考试未中,听说朝廷要戒除弊政,慨然作《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经友人劝阻,书未上而返。回家后在乡里讲学,后至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在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弟子百余,植柳千株,号曰“柳塘”,学生尊称他为“紫阳先生”。天兴二年(1233年)金京城汴梁失陷,杨奂微服北渡,流落到了元好问所在的冠氏赵天锡门下。元好问与杨奂交谊颇深,他曾写《赠答杨奂然诗》曰:“关西杨夫子,高晦世所闻。”

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朝廷下诏诸道进士会考,杨奂辞别赵天锡,北上应试。赋论第一,举为进士。同年八月,以进士及第。中书耶律楚材爱其才,推荐他做了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为官十五载,奉公守法,政绩卓著。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驿召杨奂至长安(今西安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杨奂在京兆任上时间不长,即请致仕。经数次上书,方从其所请,归故里。

杨奂回到故里后,修筑“归来堂”,为养老之所。此时,他一方面结交文人学士,同游首阳山、华山、乾陵,吟诗作赋,一方面购书多卷,潜心著述。

宪宗五年(1255年)杨奂患病,自感不支,一日,唤侄子秀民等于病榻前,叮嘱他们要“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不要舞文弄墨,以免“玷伤风化”。然后神情自若,口授遗诗三章,举杯含笑而逝。享年70岁。赐谥文宪,世称杨文宪公。

杨奂终生不治家业,但却喜欢周济别人,即使财力有限,也往往尽力为之。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他都要设法予以表扬和鼓励,唯恐其美名不被他人所知。如果谁有小的过失,他总想着如何去加以规劝,而不计较是否会因此招致怨恨。杨奂博闻强识,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前辈都折节与他相交,关中虽然号称人才济济,但当时没有一个人超过他,秦地学者称他“关西夫子”。元好问撰墓碑云:“紫阳博览强记,作文剗刮尘烂,创为裁制,以盗袭剽窃为耻,其持论亦然。秦中百年以来,号称多士。较其间赫奕,耸动一世,盖未有出其右者。”(B)(13)

新闻推荐

抗疫促工政协情 爱心济困暖金州 安康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开展抗疫捐赠、促复工复产活动侧记

□海云昌荣文姣岁临庚子,肺疫肆虐,举国上下,勠力同心。在全民防疫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安康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以“...

紫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紫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