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全兴村第一书记“摆地摊”帮贫困户卖茶叶

阳光报 2019-04-08 01:00 大字

阳光讯(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唐波 匡世友 毛润 文/图)3月27日清晨,第一缕春日的阳光越过新绿初绽的秦巴山区,照射在紫阳县蒿坪镇全兴村,熬了半夜的驻村第一书记詹世弟,揉着红肿的双眼翻身下床,简单地擦了把脸后,走出办公室,骑着摩托车驮着昨晚加工出来的第一锅新茶到县城去“闯荡市场”了。

40岁的詹世弟是县政府办一名干部,2017年3月,他主动请缨到蒿坪镇全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来,詹世弟用自己的艰苦付出,悄然改变着村里原来的状态面貌。

去往县城的路上,要接连翻过几座大山。沿途,詹世弟无心欣赏春日的风光,显得有些心事重重,“今天,这茶若是卖不出去,明天就没钱收购鲜叶了,厂里还急着等米下锅哩。”詹世弟说。一路翻山越岭,詹世弟来到县城,相比村里的宁静,县城的街市热闹了很多,大街上随处可见茶贩子叫卖时发出的吆喝声。

放弃县政府办公室的“安稳日子”,来到蒿坪镇全兴村当起第一书记,今天又摇身一变成为“茶滚子”,詹世弟心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打起做茶的主意?

两年前,詹世弟驻村后,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茶业是村里唯一的产业,全村有1100亩茶园却没有茶厂,因山大人稀,离集镇较远,交通条件差,茶农采摘的鲜叶靠外村的茶企来收购,有时遇到雨天等情况,茶农的鲜叶卖不出去,利益就大大受损。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给钱给物只能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扶贫,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詹世弟说。两年来,詹世弟一直在筹划建村办茶厂的事,以此增强茶农发展茶叶的信心,促进产业扶贫。2019年,在驻村部门(县政府办)、镇、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全兴村终于建起了茶厂。

茶厂建起了,销路又成了问题,村干部都是初次接触茶叶行当,没有销售经验,更别说稳定的销售渠道了。“作为第一书记,我有责任把生产出来的茶叶卖出去,哪怕是摆地摊也要卖出去,不能让茶农利益受损。”詹世弟信心坚定。

“新茶,卖新茶了……”“张老板,要不要新茶。”詹世弟骑着摩托车到县城,扛着沉甸甸的装有茶叶的编制口袋,穿梭在县城大街小巷。在不断的吆喝声中,太阳慢慢要落山了,卖茶的商贩渐渐稀疏,詹世弟的茶叶却没能卖出去多少。大概是吆喝了一天的原因,他觉得实在是太累了,头晕目眩,口干舌燥,这时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过早饭。

填饱肚子,詹世弟坐在街边,有些心灰意冷。若是把茶叶再带回去,自己力推建的茶厂茶叶却销不出去,哪有什么脸见“乡村父老”。当初,要建茶厂本身意见就不统一,有人“泼冷水”,有人打“退堂鼓”,是自己执意要搞这个事。

现在,茶叶生产出来销路却成了问题,无奈之下,詹世弟来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县政府办找同事们帮忙,大家踊跃购买,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每天茶厂有七八十斤的产量,熟人的购买能力也是很有限的。

詹世弟的心事,同事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的开始联系经销商,有的帮忙联系茶庄,还有的打电话联系企业购买,不一会儿功夫,几十斤新茶几乎销售一空。

只见詹世弟紧锁了一天的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担忧又立刻涌上心头,他想村里的茶叶若能更好的走向市场,品质才是关键。于是,他带着剩下的茶叶来到和平茶厂,拜访紫阳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朝和,向他学习制茶、卖茶的经验,并邀请他一同前往村里的茶厂指点迷津。

带着茶叶大师和首次闯荡市场的“第一桶金”回到村里,已经是晚上十点多,村里的茶厂还是灯火通明,机器轰隆,村民们正忙着加工当天收购的鲜叶。

在现场,曾朝和手把手的从采摘、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等环节进行细致讲解,听了大师的指点,村民们对茶叶加工环节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更对未来的村办茶厂充满了信心。

夜空下的全兴村弥漫着茶叶的清香,卖茶的人们欣喜的带着一天的收获四散离去,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这时,詹世弟却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和村民们一起并肩战斗在茶叶加工的生产线上。

新闻推荐

春日茶山迎客来

3月31日,安康市紫阳县进入春茶采摘期,当地举办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上茶山游玩,享受田园惬意。图为表演者在紫阳县向阳...

紫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紫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