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上的乡村振兴梦
历史上以紫阳茶为代表的川陕茶叶得到最高级别重视,莫过于明朝。有明一代,茶叶管理的地位仅次于食盐。不过,这种管理不是鼓励而是严格限制,除了层层设卡严防民间私自向西北边少地区贩卖茶叶,更以严峻的处罚告诫百姓商人。违禁者受到的惩罚甚至远远超过贩卖私盐。没有许可证擅自贩运自然与贩卖私盐同罪,最严苛时,“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
与封建王朝限制茶叶交易不同,今天,鼓励茶叶等物资交易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要务。各级党委政府倾力支持,各级领导主动登台亮相,四处推销茶叶等特色产品。当此之时,扩大交往与交流的也不仅是商品,还有思想与文化。对于乡村而言,茶叶也早从副业向主业转化,茶业兴旺事关农民能不能留在乡村,涉及未来农村兴旺的大事。久远的茶马古道,吸引我们前去探访。
寻找当年长辈记忆中的“毛葫芦”
如果要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企业,紫阳可能已经寥寥无几了。江祖友,紫阳县紫阳春茶业老板说。
江祖友,改革开放后紫阳县第一个奔赴西北寻找“毛葫芦”的人。
他的这个壮举,源于首次经商的惨败。江祖友回忆,结婚后丈母娘把一个小卖部交给他经营,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小卖部垮了,再也经营不下去了。原来,江祖友性子急躁,遇到来小卖部问了价格却不买的人,轻则黑脸,重则争吵起来。不久,原来丈人家积攒下的人气丧失殆尽。
丈母娘不高兴,话却说得委婉。解放前,这间房住了几个人,那间房又住了几个人,楼上又住了多少。那些人都是“毛葫芦”,各方面和本地人都不一样,不好打交道,可我们父辈他们硬是交往得如鱼得水。“毛葫芦”只要来,必定找我们。后来,我们也顺带帮他们收购起茶叶,赚点加工费手续费。生意就是这样慢慢攒起来的啊。
听着丈母娘的教诲,江祖友动起寻找当年“毛葫芦”的心思。
“毛葫芦”,是巴山汉水流域老辈人对甘肃一带少数民族的称呼。“毛葫芦”在汉水谷地买茶,是安康这个千年茶马古道的最后记忆。
按照明史记载,以茶易马从唐朝开始,所谓“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以茶易马之茶,并特指今天的紫阳茶区(大巴山区、汉水谷地)之茶。《明史》记载,洪武四年户部建议:“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馀株。四川巴茶三百一十五户,茶二百三十八万馀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八,以易番马。”(帝)从之。於是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
1988年春,江祖友带着自己用菜刀剁过的几十斤粗茶,坐火车经过西安前往甘肃天水一线。这一去,江祖友虽然没有找到想要联系的那些“毛葫芦”,却也在千辛万苦后打开了突破口。1989年,宁夏寄卖的茶叶迅速售卖一空。茶叶店老板拍电报通知江祖友:茶已售完,送茶取钱!
1991年,江祖友正式注册经营。到1996年,销售茶叶达到40万斤,上缴税金10万多元。成为紫阳县政府表彰的纳税模范大户。“你们那个时候一个月工资肯定还不到200元。”江祖友说。
30多年过去,江祖友要上缴的税费从25%下降到3%,每年收购鲜叶贷款就超过千万元。明显轻松的税负让他在一定程度上让利给农户,同时有能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现在,他已经综合多种工艺,把绿茶的清香、红茶的温胃、铁观音的耐储存等集中起来,研发出一款适合大众消费市场的新品,即将大规模上市。
石碑上文字湮灭栈道边黄蜂筑巢
江祖友在完成积累后回到红椿镇木瓜园,就在当年接待“毛葫芦”的老宅基地上建起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从茶厂大门直走,翻过垭子一路向西,就是当年“毛葫芦”买茶后返回的道路。这里,也是过去从红椿镇向西贩茶必经之地、是脚夫当年歇第一气的地方。
长期研究茶马古道的紫阳茶文化学者曾小勤带我们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线,从红椿镇老街渚河河口溯流而上,经尚坝、羁马桩到达汉中市镇巴县巴庙镇。沿途,曾小勤先生给我们介绍各种佐证遗迹,古道边一溜三百多棵麻柳树、河滩旁四川人左天皇修建的近百亩良田、羁马桩已经破败不堪的土木老楼。
得知我们前往,巴庙镇人大主席姚裕波代表巴庙镇到边界接引。距离县城60公里的巴庙镇需要约两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县城,作为镇巴人口大镇的巴庙交通依然制约发展。渚河上游的这个镇环境资源保护很好,茶叶也是他们至今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全镇有茶园约2万亩,人均茶园近一亩。
小河口老街是茶马古道又一重要村镇。巴庙镇的领导为我们请来能够清楚讲述民国记忆的八旬老人。“毛葫芦”这个名词再次频繁跳进我们耳朵来。“毛葫芦”开始是不住店的,都是自带铜瓶、铜罐,自己在崖边搭棚。后来棒老二(土匪)厉害,他们受不了,就到小河口来住店。”贩茶没有别的办法,基本不靠马驮靠人背,长途运输,一坨茶也就是百十斤。老人回顾当时鼎盛,老街的老天井院子曾经多达十多个,现在无一存留。在一户人家的猪圈门柱下,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可以清晰看见梁州字样。
沿途零零星星的遗迹表明这条茶马古道在茶叶战略地位减退后依然具有重要经济地位。作为更具说服力的紫阳县瓦房店古镇,会馆林立展示着汉江水运与陆路运输枢纽之地的繁荣景象。供奉关羽的川陕会馆中两通石碑证实,与川陕会馆有往来生意的各地商铺不下三百余家。
焕古镇是茶马古道又一重要路径。水陆兼行,从焕古向下由任河嘴转入渚河,也可以沿汉江经过汉城越汉阴向西北。
焕古不仅有茶叶,还有煤。退休干部袁红军家中就曾经经营优质煤炭。年过七旬的袁红军介绍,在他爷爷辈,江边一处煤洞出产的优质煤被运往武汉用于钢铁冶炼,当时,运输船队数公里首尾相连。如今,煤矿早已经枯竭停采,洞口栈道边碑碣文字湮灭,昔日辉煌却牢牢存留在袁红军脑海中。一幅幅历史画面,使得这位健谈的老人成为焕古古镇一个最生动的文化符号,茶马古道的内涵更为丰富起来。
滋味日益香浓的紫阳茶与横空出世的硒陶
茶马古道重新被关注,所证明的其实是紫阳茶与紫阳经济的新发展新需求。作为安康茶业在新时期的新期许,以紫阳茶为代表的安康茶业正在开始承担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
曾朝和,是紫阳茶业乃至安康茶业一个标志性人物。作为紫阳随改革开放存留至今光彩更胜于当年的企业家,曾朝和选择的是只收购鲜叶不自己建设茶园的模式。但恰恰是他引领了紫阳茶鲜叶收购标准、紫阳茶叶销售价格的一路上扬。
从一定程度说,曾朝和是紫阳最具探索意识的茶业企业家。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朝和就试图把紫阳茶推入对外贸易的市场。但是,在与多个外贸企业谈判后,曾朝和发现,紫阳茶没有办法把成本降低到十数元一公斤。就是抛开成本不说,在同一时刻,紫阳茶从芽顶到叶底,熟嫩差距之大,也使得简单采摘加工无法达到统一标准,这是紫阳茶与江浙等南方茶园采摘管理的根本区别。2015年,曾朝和再次把眼光瞄准俄罗斯,他甚至于俄罗斯留学生和俄罗斯一些大学建立往来关系,但是,直到目前,曾朝和并不看好这种合作。如果是免费品尝,他们当然赞不绝口。他们却没有准备好以合理价格来购买。不过,仅仅现在的市场已经足够曾朝和消化。就说满足陕西百分之一的人口需求,每人一斤,那是多少万斤?曾朝和以极其平和的心态发展壮大,他的和平茶成为紫阳优质茶叶的重要标志性品牌。
全镇茶叶企业从2011年的37家增加到现在68家,焕古镇镇长覃承军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焕古镇外出务工者在家乡停留时间比去年同期延长了大约15天。今年明前茶的采摘期因为气温迅速升高大大缩短。但是,谷雨前后安康气温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状态,使得清明后名优茶采摘加工得到一定补偿。更重要的是,现在焕古镇已经出现一些仅靠出售鲜叶收入达到10多万元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户仅仅依靠茶叶产业实现生产生活需求。
紫阳县有关领导认为,小微企业、野生茶园或许是紫阳乃至安康规模上茶叶企业的有效补充。现在,紫阳茶叶企业超过300家。他们依靠市场化手段,满足了市场与茶农之间的有效对接。尽管茶叶品牌众多、品种众多,但有一个让各方面都非常振奋的共识是,在整个茶叶市场,像紫阳茶这样没有重金属超标、没有任何有害物质,口感绝佳同时又富含微量元素的茶叶产品,实在是绝无仅有。
紫阳茶的未来还在专业化。焕古镇镇长覃承军介绍,面前全镇每亩茶园的产值还在4千元以下,夏秋茶的采摘加工不足是目前茶叶产值增加的最大问题。稍有改变,亩产产值增加到6千元没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茶园属于江浙岩茶,坡陡、茶树分布稀疏,采摘管理难度大,品质优势没有通过价格体现出来。很多农户还没有成为标准意义上以茶叶为主业的茶农。
与茶马古道上稳健发展的茶业企业不同,向阳镇上原来生产化工产品的原红蝶化工厂区,一家硒陶工厂正在准备高飞。这个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在紫阳发现并烧制成功了罕见铁陶。目前,市场上可以找到的铁陶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多属于概念炒作。而紫阳生产成功的铁陶已经通过多种检测,完全有希望发展成为一个如同当年紫砂生产的全域性支柱产业。
你知道这个五福碗出厂价是多少?
老板说:八百!
而市场价要卖到一千八。老板说,目前每月能够提供的产品是1500只,而南方销售公司签订的合同总额是四十万只。
设若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未来紫阳振兴的绝对不仅仅是乡村。
□ 记者 璩勇 吴昌勇 孙妙鸿 杨迁伟
北五省会馆壁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子昕报道近日,榆林市与安康市开展民歌交流活动,陕北民歌在安康唱响,引起热烈反响。6月3日晚,在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剧...
紫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紫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