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奋力争先 “脱贫真经”+“致富专列” ——紫阳务工人员新年盼望脱贫奔小康

西北信息报 2018-03-02 15:57 大字

本报记者 赵雪 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的紫阳县,有3.1万户9.52万贫困人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县里没有什么企业,大部分人还靠务农维生。如今,那个曾经连二层小楼都难得一见的小县城,随处可见高楼林立,并且成了全国闻名的富硒茶乡。有人说,紫阳县城的崛起离不开一代代外出淘金的打工汉。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开始,紫阳掀起了一股“外出务工热”。

大批大批的紫阳老乡,在春节后“组团”外出,当时的公路交通不便,铁路客车直达的地方有限,老乡们先坐绿皮车到安康,转乘至郑州,再转乘至广州、福建等地,这样的打工之路往往要耗费4天4夜,却阻止不了人们的致富热情。

为了方便打工流,从1999年开始,西安铁路局为乡亲们量身定制了进城务工专列,将“外出务工热”推向了顶峰。“务工专列和务工人数滚雪球式地增长,紫阳县30万人口,高峰时有10万人外出务工。”据紫阳县劳动部门一位已退休的老人介绍,当时县城里农村人均年收入70%都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这些务工专列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致富专列”。

这些年来,“致富专列”见证了山区老乡打拼脱贫的历程,也反映了务工者由体力劳动向技术服务转变的过程。“靠修脚致富”让不少紫阳人尝到了甜头。

提到修脚行业,该县有着“修脚致富第一村”之称的高桥镇铁佛村,可谓是家喻户晓。全村从事修脚行业的群众达1100余人,占该村外出务工人员的90%。

据统计,该县仅去年就免费培训修脚师八千多名,其中六千多人要赴外地工作。每年分批送数千人去往40多个不同城市,原本是一个耗费人力财力的难题,得益于“致富专列”的持续开行,每年老乡致富路都十分畅通。

“跟苦累脏、高风险、无技术含量的务农和下矿比,修脚师更算是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收入更加稳定。”谈到新职业,紫阳县洄水镇村民张建民夫妇都很满意,作为今年首批外出者,他们继续搭乘专列去上海务工。

外出务工热潮兴起之初,由于不懂技术又没有手艺,下煤窑、当建筑工等苦力劳动是紫阳外出务工者的首选。随着沿海服装、玩具、电子等一大批制造产业迅速崛起,企业的用工需求也从苦力工转为流水线工。更多岗位、更高的收入、更发达的大城市,吸引着更多青壮年外出打工。依靠人工手艺和机械科技,大大加快了老乡们创收的效率。

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落叶归根的念乡情节,大部分外出务工者,都在寻求一个回家的理由和时机。近年来,该县联合和诸多的地方企业,推出了“政府+企业”“技术+创业”的脱贫攻坚思路。

去年,紫阳人在全国新开修脚店700家,今年计划将再开1000家,除了能够提供7至8千个就业岗位,还有从优秀的修脚师中选拔产生的上千名店长。而这些新诞生的店长,有很大一部分都将得到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或政策支持,有了自主创业当老板的机会。其中有一部分就选择了回到家乡当老板。

“有了地方政府的‘脱贫真经\’,加上铁路部门的‘致富专列\’,我相信脱贫奔小康的日子快了,到时候我们再回来。”张建民夫妇给自己新的一年也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

新闻推荐

紫阳下拨冬春救助慰问资金838万元

本报讯(通讯员唐波唐建桥)近日,紫阳县下拨了冬春救助及春节慰问资金838万元,同时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冬春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暨春节慰问有关活动的通知》,妥善安排好春节及冬春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紫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