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拜谒白鹿洞书院

黄山日报 2017-08-26 12:10 大字

□许安斌唐如松

许多历代清官名吏、名人大家,其中不少人都出自书院。徽州的竹山书院(袁枚、邓石如曾于院讲学)、紫阳书院(歙县)、万安书院(休宁)等,就为徽州培养出17位高官和文化名人。这些名人都是在探索同一道命题——读书成长。所以老子驴出函谷关进戈壁书院;李白所以成为诗仙,是因为他进了三家书院得其教化;朱熹整束衣冠走进白鹿洞书院才终成理学大家。

我有幸与作家曹灶等一起去拜谒中国最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许是想了解乡贤朱熹曾在这里教书育人与他自己努力求知的故事吧。

这是夏末秋初时日,来到庐山脚下星子县,下车后直扑白鹿洞书院。一路是古树遮日,名木溢秀,修竹拂风,秋风送爽,在心旷神怡中到了白鹿洞书院。

在友人的带领下,于丛林荫覆道中走过竹滴翠坪,拐经九曲十八弯,过石径,进棂星门,越礼圣厅,穿街书阁,上人寿亭,品白鹿洞,仰思贤台,一路古迹不断,名胜相连,青莺细语如歌,小溪轻流似唱,游人擦肩过往……

唐贞观后期(785—805),学者李渤皆弟李涉在此读书时,驯养白鹿一只,人亲情于鹿,鹿也偎近于人,人鹿不离不弃。此后鹿可独行星子县城给主人置办生活用品及笔墨纸张,店家按鹿腹下字条付货,众皆呼李渤为“白鹿先生”。李常于闲时游山中一洞,经凿石敲壁,造石凳,磨石器,供读书闲憩。后人称“白鹿洞”,李学业有成后,任九江刺史,呼读书处为“白鹿洞书院”。南唐四年(940),朝廷建“庐山国学”,招天下学者于此读书。朝代更替,年复一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先后为历代培育出五品以上官吏及文化名流827人。

白鹿洞书院中的先贤院,为“四”字型厅院,五铺丰拱,梭柱复盆,檐层外悬,伸张翘角,密阁栅栏,构建极为精致。近百楼层跨梁,梁上立柱又支承平梁,结构秀美。有著名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时留下的“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等数十处书法诗词珍贵墨宝真迹。当年朱熹亲率众官吏、贤达在此举行开学典礼,并首讲“中庸首章”,其“白鹿洞书院学规”时至今日,仍高悬于堂。东碑廊,小桥流水,清冽甘甜,游人或坐或奕,品茗闲谈,野趣十足。远观庐山云涌,近听松涛阵阵,其境其景妙韵盎然。尤引人入胜的是碑廊中有紫霞真人所书的《白鹿洞歌》,文字不多,现抄列于下:“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读着真人之歌,虽未完全解悟其意,然妙境涌于胸中。

大成殿,早已焚于兵祸,现存之建筑为明代正统六年(1436)时任南康知府翟溥福手重建。随后大成殿、先贤祠、大成门、山水阁、望远亭等一大批建筑相继修复或重建。为白鹿洞书院奠定了明清建筑格局。从唐贞观(785)到清宣统二年(1910)的1100多年间的不断发展,白鹿洞书院已成为华夏最著名的书院。今白鹿洞书院内的文化珍宝极多。宋太祖赵光义会同国学监印《九经》、250多处碑刻和摩崖石训;行、楷、隶、篆等中国书法体系一应俱全。堪称中华书法宝库。一千多年时光,多少古建早已非原始之物,多少名木古树已九死一存,多少名人大家谁能不作古?唯有文化能穿透铜墙铁壁,越过万水千山传承万古千秋。今日每年学者去白鹿洞书院探古求知的多达万人,如我等芸芸众生的游客更不计其数。

若大的白鹿洞书院,掩映于十万株参天古树之中,站在高耸的牌坊群里,读着那么多人文历史;高美亭内,赏远山近水;独对廊里,闭目沉思;流芳桥畔,品小桥流水;白鹿洞书院,好一处人间读书处,世外好风景。

因心领神思,回归时,似觉沿途仍是书声不断,墨香阵阵。

新闻推荐

安康茶叶获全国名优茶大奖

本报讯(通讯员任紫安)8月22日,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获奖结果公示,安康有7款茶叶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的7款茶叶分别是: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的汉水韵牌陕茶一号仙茗、紫阳县...

紫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紫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