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古道美如画
□方辉利
残阳如血,波光碎影,如金似玉;古徽民居,马头倒映,典雅古朴;远山近景,城墙高楼,江嵌霞影;亭翼隐现,流光溢彩,飘动清逸;桥拱如虹,梁坝如瀑,彩链流光剔透。
走进古歙渔梁,走进凉风习习的新安古道,走进生我育我的社区,乃置身于江南水乡清新古拙的壮美画卷之中。
新安古道,即是从歙县城南门起,蜿蜒数里,穿过古代繁华商埠渔梁镇,通向渔梁坝下的水埠码头。这条古道依山傍水,逶迤如带,沿江筑有石质扶栏,古道又似一条璀璨的褐色缎带,缀连众多建筑。那“李白问津处”,留下李白寻访许宣平未能如愿的动人传说;那“禁渔”石碑,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意识;那新建的亭阁,让人栖息扶栏,隔江瞭望渐江大师的绘画史迹。
新安古道,卵石铺成,始建唐朝。据导游说,这古之街道,就是渔梁村鱼形背上的脊梁骨,谓之“鱼梁”,该村以捕鱼为生,又易之为“渔梁”;那一条条左右延伸的小巷道,就是“鱼儿骨刺”;那路面石条镶边,卵石铺中,错落有致,状如鱼鳞。人行古道上,那鹅卵石低低隆起,已经被磨得圆润光滑,不仅对脚板有按摩保健作用,更有美化道路、洁净步伐、雨不湿鞋之效。由此可见,古代徽州能工巧匠有着聪明智慧,对街道设置也融入健身、美观、环保的理念。
新安古道,沿江石头扶栏又名“张公堤”,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县令张公涛主持修建此堤,后人缅怀他的功绩,故将古道的栏杆取名——张公堤。新安古道,曾有新安画家鼻祖渐江大师的石像,游客可渐入佳境,体味新安画派在中国书画史上崇高地位。这里有白云禅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徽派风格的古建筑,曾开辟为黄宾虹纪念馆,让人探求“南黄北齐”的艺术境界。
新安古道,有水文标识,见证江南水文灾患历史,不断警示歙民治理河道、造福百姓、功利千秋的构想。
古道秀景令人醉,李白兴唐寺畅游。晚间,他在练江浅滩下泛舟饮酒,诗兴大发,挥笔展纸,留下“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千秋绝句。
“槛外一条溪”,就是汇丰乐、富资、布射、杨之四水而流入新安江的练江。它们交汇之处,砂石成滩,为练江第一滩。后人即根据李白诗句命名此处为“碎月滩”。
一走进渔梁街,李白问津处有一座小小的三角亭,这里便是渔梁街的西口。入口处有一幢老建筑,门楼上的砖雕已毁,门额上的“忠护庙”三字仍清晰可见,八字门两边的墙很高,墙面呈暗红色。木门锁着,从缝隙往里看,院内杂草丛生,房屋非常破败。据当地百姓告诉我,这庙也叫九公庙,供的是汪华的九子汪献。汪献十九岁就死了,民间称其为九老爷、九相公。越国公汪华保境安民,六州拥戴,徽州地区百姓视之为神,对他十分敬仰,很多地方为他和他的儿子建庙立祠。
沿街漫步而行,这里有狮子桥:位于渔梁老街中,始建于唐,为单孔石拱桥,上有长廊,街道穿廊而过。
渔梁街上有乾隆年间声名显赫的篆刻大师巴慰祖故居博物馆,作品得汉印之神,构思精巧,章法绵密,馆厅四个,展品600余件。这纪念馆与练江对面的紫阳山上的紫阳书院遗址遥遥相对。据说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来此游玩,乐而忘返,便结庐而居,在此专心治学,入闽后仍念念不忘紫阳山,以“紫阳书院”镌为印章。朱熹本人自闽来游故里,也流连忘返。后人为纪念朱松父子,在紫阳山麓建立了“紫阳书院”。
走着走着,走出新安古道南边出口处,这里有座恢宏的紫阳桥。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桥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为了适应练江洪水的浪高流急,桥墩分水尖建得几与桥面同高,以便增加分洪的力度,是为江南诸石桥中罕见的奇举。站在紫阳桥上北望,可见滨江而建的渔梁街市,白墙青瓦,栉比而立;高眉、紫阳两山,东西对峙,色彩如黛;练江水流越渔梁坝,奔腾而下,水势迅猛,浪花飞溅。
穿越新安古道,一个个历史声音恍惚在耳畔回响,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古代徽州民俗民风的艺术长卷,引导你读懂“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深厚内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志贵陈婧尹飞)紫阳县人社局将建设单位纳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主体,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落实到位。今年以来,该局扎实开展劳动监察工作,通过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检查,检查用人单...
紫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紫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