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坪“蜂王”易国成

经济特刊 2019-04-08 01:00 大字

实习记者 罗伟

蜂蜜销售3000斤,每斤50元;蜂种销售500箱,每箱700元。这是易国成一家人2018年的收成。69岁的易国成是镇坪县曾家镇花坪村1组村民,祖孙三代共6人。从花坪村养蜂第一人,到如今的当地致富大户,经历一波三折,他是如何开启致富之路,又是怎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

沐浴着初春和煦的阳光,从花坪村村委会沿着通村水泥路一路前行,10公里后就来到易国成家。白墙青瓦、窗明几净,3层房屋旁有序摆放着一层层蜂箱。院子里停着辆崭新的皮卡车和电动三轮车,门前大柿子树上放置的3个摄像头尤为抢眼,这是专门用来看护蜂箱的“家当”。“养了一辈子蜂,也干过其他行业,‘蜂子’这些年就像是我的家人,不仅让我改变了穷困的面貌,也让全村村民走上了富裕路!”易国成感触地说。

创业之路一波三折

易国成讲,第一次接触养蜂是在上世纪60年代,叔父在外带回两箱蜂,还带了些养蜂资料。那时对秦巴山里的农民来说,养蜂是个新鲜玩意儿,在叔父家听了讲解,他遂对养蜂产生了浓厚兴趣。

全县当时无人养蜂。他一边钻研学习资料,一边亲身尝试养蜂,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钻研,很快掌握了养蜂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蜂经验和技术日渐成熟,还逐渐在全村甚至全镇打出了名气。

70年代始,易国成来到县药厂保管室工作,从事集体养蜂。此后全县养蜂产业兴起,易国成辗转各村讲授养蜂经验和技术。期间还专门到省上参加了养蜂专业培训,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系统学习。

有了成熟技术,易国成开始承包药厂的蜂箱,通过分箱赚了点钱。想着扩大合作,第二年向信用社贷款4000元,和中原养殖所合作,养了100多箱中华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好遇上大蜂病爆发损失惨重。

1985年,他又贷款9000元,种植绞股蓝和中药材,最后却因管理不善全坏死在地里,又亏了1万多元。痛定思痛,面对巨额亏损,他把目光又转回养蜂产业上来。从2000年开始,他慢慢扩大养蜂规模,从3、4箱蜂种养到70余箱。2007年蜂蜜价格上涨至每斤5元,依靠销售蜂蜜他不但还了外账,还小有富余。

2014年,市审计局结对帮扶花坪村,易国成抓住机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成了花坪村收入最高的养蜂大户。近两年来,白河县城关镇幸福村不但从易国成这里买了400多箱蜂种,还以每月5000元工资聘请他指导技术。目前,花坪村已成为全县中华蜂养殖基地,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致富不忘邻里乡亲

“毫不夸张地说,华坪村的养蜂史,就是易国成的养蜂史。”村支书邹成坤介绍,易国成养蜂在全村甚至全县最早,不管谁来请教,他从不推脱。不仅在花坪村,就连周边几个乡镇,甚至四川、湖北,都有慕名前来的养蜂人向他请教技术和经验。

易国成家对面住的张祖德老人已经73岁了,老伴74岁,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家里就我们老两口,养蜂也10多年,当时也是和易国成学的技术,养的第一箱蜂还是老易给我们分的箱。现在年龄大了,别的活路干不了,只能养蜂,每年卖个100多斤蜂蜜,加上政府扶持,完全足够我们的平日生活。”

“花坪村的养蜂规模能够发展起来,家家户户养蜂,除了市审计局的全力帮扶,也离不开老易的真心传授。”邹支书说,养蜂产业是朝阳产业,属于一次投资,常年收益。从市审计局开始帮扶以来,帮助当地养蜂户扩大了规模,打开了销路。易国成发展得早,形成了规模,赚到了钱,但他乐于助人,从不藏私,倾心传授养蜂技术给邻里乡亲。

在易国成的言传身教下,全村掀起了养蜂潮,每户一般每年都能赚2万元,脱贫也不是问题。邹成坤也是老易的“徒弟”,此前是村上的养蜂大户,技术和经验都是易国成亲自传授的,规模最大时,邹成坤养了300多箱,蜂蜜年产量达3吨左右,全部卖出去能赚30万元左右。

在易国成的带动指导下,去年花坪村因为养蜂脱贫的农户20余户,其中两户贫困户现在已发展成为养蜂大户。

子承父业事业兴

中华蜂抗病力强,采的是百花蜜,属于药蜜,还有护肤养颜功能。在市审计局帮扶下,花坪村近年来蜂蜜销路不愁,每年5月采购客商络绎不绝,去老易家购买蜂种和蜂蜜的甚至需提前预定。

“村上所有养蜂大户都是他教出来的。”谈起老易的养蜂技术,邹支书竖起大拇指。据介绍,易国成现在年龄大了,力不从心,家里养蜂产业都由儿子皮军负责。易国成从小因家境困难过继给叔父家,现在自己的儿子大了,也肯学肯干,不但传承了他的好手艺,还改进了养蜂技术,扩大了养蜂规模。

皮军跟随父亲易国成学习养蜂,至今已有12年。如何养好蜂,皮军有套完整体系。“养蜂看着简单,要养得蜂蜜产量很高,其实很难。分蜂、加皮、繁殖这三个过程,不但需要很高的技术,还需要用心照料和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技术就是分箱,要分得又快又多,这正是我的绝活。去年4月我们分出700多箱蜂种,卖掉500多箱,还剩100余箱蜂种,只要有人购买,利用现有蜂种,今年4月我们只需2至3天就能分出600箱蜂种。”皮军说。

为何他家的蜂种和蜂蜜能够受到客商青睐,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质量可靠、技术过硬是根本。皮军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每年我会在周边购买20多箱优良蜂种,来和原有蜂种杂交。高山上优良蜂种抗病力强,繁殖力强,产量也高,每年出去4到5次专门寻找这种蜂种,经精心培育,蜂种绝对优良;蜂箱是专门从河南商家购买的,结实耐用。同时,保证每箱卖出去的蜂种,至少有四批蜂种。前年我养的一个蜂箱养到19批蜂种,对很多养蜂人来说,都难以置信。”

谈起今后打算,已继承了老父亲成熟技术的皮军说,近几年随着蜂种销量增加,今年要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已添置了一处库房,里面储存了300多空蜂箱,随时可针对预定扩大规模。

新闻推荐

镇坪:唱响春耕之歌

本报讯(通讯员杜韦慰记者李冀安)3月以来,镇坪县华坪镇进行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在团结村的田间地头处处一派繁忙景象。开播种机...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