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清贫

科教周刊 2019-02-21 01:00 大字

去年3月份,我到镇坪县曾家镇采访市农科所马铃薯专家蒲正斌,他工作的试验站在海拔1450米的高山,没有直达车,我从安康城区乘车两个多小时到山脚下,再托当地村民用摩托车把我送到山上。道路因为年久失修,沿途坑坑洼洼,车子颠簸了半个小时才到。不过据蒲正斌讲,过去路没通时,所有生产生活资料都靠肩挑背扛,遇到大雪封山的时候,半个月都出不去,现在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车子能通行,也能随时吃到新鲜蔬菜。

越往山顶走越是人烟稀少,近些年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搬到了山下的集中安置点,山上零星的房屋很多都无人居住。这让蒲正斌有些犯愁,农忙时节需要大量用工,人都搬走了,“请工”也越来越难。

我刚到时,蒲正斌正在地里播种,风尘仆仆的赶回来,一脸朴实的微笑首先映入眼帘,他向我兴奋地介绍他眼下正做的事。他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脚上沾满泥土,除了头上一顶洗的泛白的鸭舌帽,其他装扮和普通农民无异。

蒲正斌是四川达州人,从20岁到安康至今已有35年。他勤奋好学,自学取得中专、大专学历后,近年来又在攻读本科专业,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试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他身上既有普通农民的坚韧,也有科研人员的专注。比起其他工作,农业科研是极考验耐心。他所做的马铃薯株系选育工作不能间断,每年要杂交培育新的株系,还要播种观察老株系,根据季节更替春播秋收,期间除了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还要不断记录各种数据,形成实验报告。但纵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培育观察,也可能一辈子都选育不出一个新品种,因为有些株系头几年表现好,后来突然衰退、老化、不抗病、产量跟不上,就只能淘汰。蒲正斌是幸运的,工作三十多年,成功选育出四个国审品种。

远离繁华的都市,居住条件艰苦,白天在地里劳作,夜晚伏案加班,工资也不高,常人看来这样的工作枯燥、乏味又辛苦,但蒲正斌却习以为常,他说搞农业科研的人,办公室就在田间地头,辛苦是“理所应当”的。更为关键的是,他乐在其中,并不觉得有多苦。

回想起来,我所接触的农科人身上都有一股韧劲,对工作有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故去的朱平风,还是市农科所所长张百忍,他们特别崇尚实干,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争名逐利,把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奉为圭臬,才有了农业科研的不断进步。

肖兵

新闻推荐

镇坪县委组织部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本报讯(通讯员谢鑫鑫谢美娟)为进一步加强涉黑涉恶问题线索摸排及时、有效、稳妥、有序,镇坪县委组织部在各镇党委、村(社区)“...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