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无闲人

经济特刊 2018-09-03 00:00 大字

离镇坪县城8公里、八坪山脚下的城关镇坪宝村,平镇公路穿村而过,全村197户569人中贫困户就有84户249人。10年前,这里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石渣黄土坡、年年灾害多,下雨没收成,天晴能凑合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人们出行靠腿,收入靠天,有的整天无所事事,靠着墙根晒太阳,村里的姑娘不愿意在这里落户,男孩也主动“出山”做上门女婿。

然而今天,这里交通方便,风景秀丽,青山环抱,绿水蜿蜒。红顶白墙的农家楼房绵延而去,小桥流水,整个村庄宛如一条红绿相间、迷人的生态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700余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

由一个穷困村一跃成为全镇乃至全县有名的村,坪宝创造了一个奇迹。村民自豪地说: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祖先留下的青山绿水,三靠市县扶贫局和市纪委监委的帮扶,四靠村里有一个好班子。

说起坪宝村的历史,今年已经60余岁的王老汉感慨万千:那时候,村里没路,村里人买个自行车都要寄存在山下的亲戚家,从新到旧,都没有登过自己家的门槛。电视、冰箱没见过,吃水靠水桶挑。村里秩序差,不时出现打牌赌博、打架斗殴的状况,民风不好,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村支书谭仁海和村主任雷天树及班子成员自上任伊始就深深明白,在困难面前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带领群众闯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之路。为此,他们从理顺各种关系、稳定群众情绪入手,认真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对致富的渴望尽快付诸行动。一方面,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争取镇上、帮扶部门和县上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

2016年3月,该村成功引进投入分别达3000余万元的庶康农业园区和泰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企业+园区+农户”发展模式为主,在村里实施种植一百亩蔬菜、一百亩魔芋、饲养一万只鸡、一千头猪、一千箱蜂的“五个一”工程。目前,在庶康农业园区和泰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该村蔬菜、魔芋种植已分别达150亩,鸡饲养量达1.05万只存栏7300余只,猪饲养量达1100余头存栏760头,中蜂养殖达1100多箱,仅“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吸纳50余户贫困户稳定就业,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让群众得到实惠。

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在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争取建设力度。按照村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要求,争取资金12万元,群众出工出劳,修通硬化5.6公里村级公路,为解决村上长期借房办公的问题,又争取资金150余万元,新建村公房720平方米,村级文化广场630平方米。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新建3处集中安置点,全村92户群众搬进新居。

近几年,在市县扶贫局和市纪委监委的帮扶下,又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修建到组到户产业路6.6公里,提升改建2.2公里,安装护栏12公里,翻砂路2.5公里,乡亲们都住上了楼房。全村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安装路灯87盏,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水、安全电,冰箱、电视、空调、轿车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达到8700余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贫困户到今年底也将全部脱贫。

“如今,村民们都忙着自家的生产,谁还靠着墙根晒太阳哩!”村党支部书记谭仁海道出了个中缘由,“现在村里很难找到闲人,村民们要么在地里忙活产业、打猪草或在大棚里干活,要么在工地上挣钱,每天仅外出干活挣钱的就有50来人。”

通讯员正坤 李媛 治斌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 扶贫扶志扶智在行动 不出家门就能学技术 镇坪县实现远教扶贫学用示范基地全覆盖,培训范围涵盖多个行业

华商报安康讯(记者张建全通讯员谢美娟)“以前要早早联系烟站的技术人员,现在有了远教扶贫学用示范基地每月开展的培训,不出家...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