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正在消逝

安康日报 2018-02-25 01:07 大字

记者 于延琴

大年初四,回了趟老家,杨道士沟。

杨道士沟,是当地人熟知的小地名。实际上,官方用语是镇坪县曙坪镇联合村十一组。无论是从小地名,还是官方用语,都能清晰明了的知道,这是个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据爷爷讲,这里原本是一个姓杨的道士修炼仙丹之地,后来先辈在“湖广大移民”中,又遇土匪侵扰,多方搜寻,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因为两座大山天衣无缝地堵住了与外界的联系,唯一一条小山路,不熟悉远不能到达。但翻进了两座大山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鸟语花香,溪水潺潺,野果野菜众多,确有仙境之气。

外有大山挡险,内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先辈们在此自给自足,繁衍生息下来。爷爷讲,人数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在我出生时,依然有31户近300人。清一色的土坯石板房,或旧或新,或大或小,被各种果树簇拥在中间。春天一到,香气袭人,蜂绕蝶飞,在夕阳中,袅袅炊烟,自是一幅让人迷恋的人间烟火图。

因交通不便,所有的日常用具都靠劳力肩挑背扛。不通水,不通电,更重要的是,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早上六点多起床,吃早饭,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赶到山外的学校。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家长们给孩子准备的午餐大都是包谷花、烧洋芋,当然,有条件好的,也带些糖果。但到了冬天,山路险峻,雪厚路滑,孩子们常有滚下悬崖的危险,刚上学的,大都由家长护送。

后来,父亲带领大家齐心协力,从两山之间修通了一条小路,到山外的时间节省了一半。但终究还是不便,正是如此,在国家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之前,有条件的,开始自行搬迁到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去了。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正式实施后,开始大面积搬迁,截止到目前仅剩下6户人家。这6户,都是耄耋留守之人。

2006年,父母也搬离了此地,在交通便利的另一个村安顿下来,老屋从此闲置。实际上,老屋并不老,是我出生那年新建的。在记忆中,它是这里最新的。但失去了人气的老屋迅速衰败,仅十几年的光景,已变得面目全非。终有一日,它将熬不过岁月,轰然倒地。

但记忆里的它,是那么的鲜活和快乐。闭上眼睛,就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笼边,一家老少围坐着,火笼里粗大的花栎木跳动着红红的火苗,吊锅在火苗上热气腾腾的煮着肉,噗噗喷出香气。火笼上面,高高低低挂满腌制好的已然成金黄色的腊猪肉。

爷爷把一米多长的旱烟袋铜脑壳伸进火堆里,吧吧儿地吸着旱烟。奶奶和母亲永远是忙忙碌碌的准备食物,我们一群小孩疯进跑出,不时跑来翻着火笼红灰里埋着的洋芋、红薯,然后,挣着抢着,吃在嘴里,哈着热气,笑着闹着,快乐无比。

睁开眼睛,似乎有人赶着牛羊咣咣铛铛的归来,眼见一缕炊烟从老屋石板缝里升起,耳边是母亲喊吃饭深远悠长的声音……连那些猫儿狗儿在脚下快乐追逐嬉戏的情景,都是那么逼真。但那终究成了记忆。

还有比它更衰败的。在老屋旁边的另一户人家,房子已坍塌为一堆堆墙土,少有的一些阁木东歪西斜勉强支撑着,屋四周长满了茂盛的草木。河对面另一户姓丁的人家,房子消逝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一个养牛场。那些搬走的,留下的房子,大都破败不堪,摇摇欲坠,让人不敢靠近,害怕一个风吹,就从屋顶落下石板块来砸在身上。

与之对应的是,在联合村移民安置点,当地人称政府投资了几千万聚力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腊肉小镇”,已初具规模。从那里经过,统一的灰瓦坡顶房屋颇有派头,各家各户张灯结彩,一派繁荣。

我静静地望着老屋,长久地。这十几年来,农村农民实现了从老屋到新房,小乡村到漂亮小镇的变化,而中国则更是实现了从落后到富强的巨变。老屋的倒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但它那充满柔情和快乐的影子,将永远蛰伏于心。

新闻推荐

洒真情开良方促共赢 中国药科大学定点帮扶镇坪县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程伟通讯员马艳镇坪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生态资源丰富,素有“巴山药乡”之称。全县总人口5.9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3万人。按照苏陕扶贫协作安排,2013年,中国药科大学开始对镇坪县进行对口...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