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不倒“闯王旗”
——访舞台艺术家黄贤明
□ 吴定国 文/图
在安康剧团最多的时候有:安康县汉剧团、汉剧班、秦剧团、歌剧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有了京剧班。时光变迁,文化多元发展,汉剧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所冲淡,与之一同淡出的还有一批深受安康戏迷热爱的演员,黄贤明便是其中一位。
认识黄贤明已经很早。还是孩提时代,我就在故乡旬阳县看过黄贤明、王道中、邢大伦、龚敬荣、雷鸣震等汉剧老艺人演出的汉剧。特别是黄贤明主演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给童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上的“小白菜”受刑时表演的淋漓尽致,台下的我看到动情时痛哭流涕。
虽然早对黄贤明的艺术之路有所了解,但真正了解她经历的诸多艰辛,还是在今年两次登门拜访后。每次前去都未提前打招呼,当走到安康艺校的大院那栋陈旧的家属楼下时,都能听到从二楼的房间传来钢琴伴奏下的歌声,那是她在教学生练习发声。
已经步入85岁高龄的黄贤明,几根银发夹杂在黑黑的头发中。我好奇道:你的头发没有染过?她说:“没染,生活嘛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交谈中她说:退休30多年了,从没玩过一天,不是带学生,就是温习过去,我不能让年华虚度。边说着边掰起指头说:“今年带的刘佩玲、闫希盟、陈向欣等5个女娃子考上了省京剧院,现在正在石家庄艺术学校接受培训,其中刘佩玲从4岁就开始带起。”
“我的功课很多,声乐、试唱、练声、小品,还有汉剧、京剧、秦腔、豫剧等各个剧种,还教她们朗诵、播音主持,现在手头上还在写小品的剧本呢!”黄贤明说。
为了试试她的普通话,我试着用普通话与她对话。我问一句,她回一句,一听还真找不出半点发音的毛病呢!
说黄贤明只是单纯的汉剧表演艺术家也不对,她还是安康戏剧舞台上的一个“杂”家。
1934年,黄贤明出生于安康城内的贫苦家庭,在她上南街小学(现培新小学)时,小小年纪的她就是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在老师的教授下学跳《踢踏舞》,演抗战剧《小小画家》等,还学会了好几种乐器的演奏。1950年,初中毕业后,在安康专区文工团,先后主演《白毛女》、《田园新歌》、《王贵与李香香》等等。随着她的成功演出,黄贤明迅速走红安康。1953年,专区文工团撤销,她被调入共青团省委工作,但割舍不下慈母,只能留在共青团地委工作。因丢不下舞台,一年不到又被调入安康汉剧团。这一去直到1984年,她到安康新成立的艺校担任名誉校长,并走上讲台教起了声乐,当年还被评为安康唯一的一级演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黄贤明在汉剧团一呆就是30年。这对于未进科班、没有经过严格“童子功”训练的她来说,演古典戏还真是个难题。1954年末,19岁的她虽风华正茂,但“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起步还是太晚了,她付出的可是别人的多少倍呀!随后,她拜湖北省武汉汉剧院的表演艺术家陈伯华为师,亲授她《二度梅》、《宇宙锋》剧目。1962年,她在西安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得到我国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的赏识,收为关门弟子,并传授她《失子惊疯》一剧。
要想成为一位好演员,成功的背后也有着艰辛的故事。那是在1957年冬,黄贤明和王道中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孩子出生只有11天时,她不得不按约定到紫阳县演出。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只能坐木船迎着寒风逆河而上,到了紫阳顾不上休息,就投入到夜场的演出,直到天明,如此几日,待回到安康后她浑身红肿,差点命都丢了。自此造成关节变形终身疾病,她的两个孩子,都是请奶娘喂大的!
黄贤明先后在舞台上成功地演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谭记儿》、《刘三姐》等剧,主演了百余部戏,给安康一大批老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她一块生活多年的老伴儿王道中,先去她十余年。陈纪元、曹芳夫妇、柳庆嘉等平日里的好友也都走了。“现在只有钢琴、床、电视机3个朋友了。”
“遗书也写好了,得了重病不抢救,免得磨自己害后人。”她说。这是多乐观的情怀呀!这也是老共产党员的情操呀。
社区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安康讯(郭宁记者吴琛)旬阳警方在安康市公安局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警方的鼎力协助下,成功破获11·29省督系列技术开锁入室...
旬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