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河驻村工作队的“烤烟梦”
通讯员 谭波才
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位于大巴山腹地,山大沟深,土地瘠薄,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2户2273人,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9户948人。2017年,寨河农业总产值108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560 元。
2014年开始,市文广局包抓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队一到村,就走进农家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向老年人请教,与年轻人谈心,同基层干部商讨,寻找产业发展的“真经”。
通过走访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寨河发展烤烟,时至今日已有40余年,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等方面都靠烤烟收入支撑着。但2017年,寨河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烤烟跌到了“谷底”,烟农“十有八九”只亏不赚。2018年,寨河计划发展烤烟600亩,但无论怎么做群众工作,任务始终完成不了。
就在“顶牛”之时,工作队发现五组吊庄坪有一块土地,规模大、日照好、土壤肥,非常适合种植,但农户种烟积极性不高,部分土地还出现了撂荒。驻村队员大胆提出,集体流转由驻村工作队来承包,搞一块示范基地,既可完成任务,还可以让贫困户务工增加收入。出人意料,大家反响积极,驻村工作队的“烤烟梦”便诞生了。
说了算、定了干。驻村工作队反复查看地块,分析利弊;请教行家,权衡得失。制定了《寨河社区驻村工作队烤烟基地建设方案》,计划采取“驻村干部注资本、担风险,贫困群众得租金、赚劳薪”的方式,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积极探索“空壳村”如何盘活撂荒土地,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推进“三变”改革,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退一步说,即使驻村工作队没有赚到钱,甚至亏了,贫困户通过地租和务工赚到了钱,当之无愧。
“让利于民”的理念一出,泼凉水的人少了,理解的人多了。几天之内,驻村工作队4人就签订了合伙合同,每人先期出资1万元;与10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落实了承包土地50 亩;聘请了1名生产技术管理员。
烤烟“种是金,管理是银,烘烤是聚宝盆”,困难比想象的要大,唯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时令是第一道难关。由于土地流转较晚和人力紧俏,种植比规定时间晚十余天。经过商量,迅速组织富余妇女上山劳动;改变传统牛耕,采取高效的旋耕机作业;在山上搭起床,支起锅,让务工人员就近吃住;协调镇政府和烟站,支借了托盘、地膜、化肥等物资,从邻村调来了烟苗,直到将烟苗移栽到“塘子”里,才算“大局已定”。
运输是第二道难关。烤烟基地远离公路,本来计划新修的产业路也因土地没有协调到位而未开工,化肥、燃料、烤炉、发电机等运输出现了困难。工作队组织人力先用三轮车将物资运到路头,然后再用人工背、挑、扛、抬到基地。
烘烤是第三道难关。为解决烤炉不足的问题,工作队购买了烟炉,几经运输、拆卸,安装到了基地;苦口劝说“资深烟农”放弃城里打工,聘请到基地,吃住烟炉边,24小时照看烘烤;根据烟叶成熟时间,将其采集、夹烟、上架等进行分包,确保按时进炉烘烤。
人勤地不懒。眼看,地里的烟叶,变成了一捆捆黄灿灿、香气扑鼻“金页”,丰收在望,但又面临分级、保鲜、出售等难关,驻村工作队的“烤烟梦”没有结束,寻找产业“真经”还在继续……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兆娟石门镇木瓜村,是旬阳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529人,贫困比例接近50%。初秋,走进木瓜村,满山的烟...
旬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