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以爱的名义让生命接力
本报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甘泉
今年5月28日,一场生命接力在安康与西安两地上演,旬阳逝者赵阳(化名)的双肾和肝脏被移植给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名患者。4月初,赵阳在外地打工时突发重疾,家属将陷入深度昏迷状态的赵阳接回旬阳县治疗。5月27日,赵阳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脑神经处于死亡状态。家属希望可以捐献赵阳的器官,旬阳县医院立即联系了安康市负责器官捐献工作的工作人员。最终,赵阳的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被成功移植,3个人因此获得了新生。
“目前接受器官捐献的主要是一些危重病人,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我们便会介入这项工作。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器官捐献工作起步较晚,大部分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太能接受器官捐献。我们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器官协调员吴坤说。自2016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器官捐献事业。
不久前,汪小洁(化名)鼓足了勇气,踏进汉滨区红十字会的大门,签署了志愿者登记表、公民遗体志愿捐献申请表。“当一个人不幸死亡时,根据本人和家属意愿,将其功能良好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汪小洁这么认为。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器官捐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名患者需要器官捐献移植,但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仅为3.72。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很多人对于捐出自己或者亲属的器官难以接受,但近几年来,这种观念正在慢慢转变。
2017年7月,安康市汉滨区红十字会向陕西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申请“2017年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9月,该项目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审核批准。在开展器官捐献工作的同时,汉滨区红十字会还与民政、司法部门联合建立“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建立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生前关爱和家属人文关怀机制,提高捐献成功率。
“和很多人一样,刚开始我不能接受器官捐献这个概念。”年近七旬的张师傅说,“但转念一想,把器官捐出来,让别人多活10年,等于我自己多活10年,让别人眼睛能看到,等于我自己看到了。”张师傅从无法理解器官捐献到坦然接受。他联系到汉滨区红十字会,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张师傅捐献器官的愿望也得到了妻子坚定的支持,她告诉记者,老伴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她非常赞同,自己也有捐献器官的打算。
想要做一名器官捐献者其实并不复杂。公民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填写完整后,由捐献者本人或委托他人交到当地红十字会,或到试点省份的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并携带捐献者本人的身份证原件自愿申请捐献登记,登记单位将捐献者信息录入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安康市汉滨区已有45名意愿捐献者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书,他们既是捐献者,又是捐献活动的宣传者,他们的行为感染着众多市民,使广大群众对器官捐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器官捐献,曾是一个令人讳莫如深的话题,如今,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人们逐渐意识到,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会让接受捐献、成功移植器官的人获得重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显会)近日,旬阳县科协召开干部纪律教育学习专题会,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县开展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的...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