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宝会说话

三秦都市报 2018-07-21 05:41 大字

新闻提示 

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承制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将于7月23日起,在央视一套、四套、九套、国际频道,以及各大视频网站同步上线。本季节目中,25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国宝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其中,就有来自陕西4家博物馆的6件文物。

身披铠甲、左腿曲蹲“放低自己”的跪射俑,两千年后破土而出的铜车马依然熠熠生辉,粗犷古朴的霍去病墓石刻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四神纹玉雕铺首,还有最早的石刻教科书和两千年前的“计算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亮相的这几件文物分别珍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茂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

铜车马 当惊世界殊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珍藏

1978年6月,一群考古人员在秦陵西侧进行钻探。在地下7米多深的土层中,钻探人员突然发现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属圆珠,经过专家的研究,这个圆珠被定为马络,也就是牵马绳上的一个金泡。就这样,一个金属圆珠的出现,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重视,也由此揭开了发现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序幕。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作为古代马饰的器物被勘探出来:一个银泡、一片金块、一块金丝灯笼穗、饰有花纹的铜片……然后,铜车的车盖、铜马的马头、铜俑也一一显露出来。最后,当两乘金光灿灿、五光十色的大型彩绘铜车,以及8匹铜马、2个铜御手在7.8米深的地下被勘探出来之时,整个世界在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又一次震惊了。

铜车马曾经尘封地下两千年,破损锈蚀严重,残片多达3000多片。为了将文物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专家经过了长达八年的研究、保护、修复,1983年8月,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1987年5月,一号铜车马也修复完成,与二号铜车马一起对外联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展陈空间狭小,只能单一展示铜车马,不能全面地展示铜车马的文化内涵。加上游客人数众多,尤其是节假日人流量更大,展陈环境对铜车马的保护不利,游客参观体验也不佳。修建专题博物馆就是要解决博物院陈列展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负责人介绍,铜车马博物馆已经开建,新建成的铜车马博物馆将利用多种手段,多角度展现铜车马内涵元素,并利用数字技术,如VR体验,让游客零距离感受国宝魅力。

跪射俑 最好的保护就是“放低自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珍藏

跪射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上体笔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在秦兵马俑坑已出土清理的各种陶俑中,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文物专家通过仔细研究找到了答案,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l.97米之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而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做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更不容易倾倒而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霍去病墓石刻 再现“骠骑将军”的赫赫战功

茂陵博物馆珍藏

霍去病墓石刻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现存于陕西茂陵博物馆内霍去病墓冢两侧,包括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共计为16件,其中12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型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在这一组造型粗犷、形态逼真的大型石刻群中,卧马、跃马和“马踏匈奴”3件骏马雕像,可以看作是召唤、战斗和胜利3个阶段的象征,强烈地表现了称颂英雄击败匈奴的主题。

据茂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他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

四神纹玉雕铺首 汉代最大玉雕铺首

茂陵博物馆珍藏

铺首,即大门扇上的衔环底盘。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则说得更明白:“门扇环谓之铺首”。源于史前人们对兽类的崇拜,铺首多被制成虎、螭、龟、蛇等造型,寄希望于借助神灵之力,求得阻挡妖邪、安守门户的心愿。四神纹玉雕铺首是1975年在茂陵的陵园外城范围内偶然发现的。出土时方孔内尚留有经过切削的金属,推测其极有可能为汉武帝陵寝封大门上的物件,是从门扉上脱落下来的。它是汉代最大的玉雕铺首。

铺首一般系金属铸成,用玉石制作的实属罕见,其装饰性已远大于实用性了。它为研究汉代建筑史和工艺美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确为一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熹平石经》 最早石刻教科书

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据记载,石经刻于46块高一丈、宽4尺的长方形石碑之上,共20多万字,因仅用隶书一种书体刻成,所以又称“一体石经”。

然而,《熹平石经》刻立后不久,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始遭破坏。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石碑却在半路上掉到水里,运到邺都的已不到一半。隋朝开皇年间,又从邺都运往长安,但营造司竟用石碑做柱子的基石。至唐贞观年间,魏征去收集残存石经时,已几乎毁坏殆尽。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古董商人处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经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熹平石经》的一部分。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西安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说,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熹平石经》对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同时也对其后历朝历代以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象牙算筹 2000年前的“计算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

说起算盘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可谓尽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算盘之前,还有更为古老的计算工具,那就是算筹。

1983年在陕西旬阳县汉墓中出土了28枚通体磨光、长短相等、粗细均匀的象牙算筹。它可以表示任何正负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解方程等复杂的计算。以“算筹”进行的计算称作“筹算”,算式有横式和纵式两种。横着的一根代表一,竖起的一根代表五,遇“0”则空,严格遵从十进位制,和现在的计数法实质是一样的。中国古代十进位制的算筹记数法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做好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康实践

秦巴明珠,生态安康。一江清水透出汉江的神奇与魅力。安康茶园建设。安康富硒产业研究院。  吴...

旬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旬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