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精神叫“红军”
(上接一版)村村有产业有就业,形成了红军镇发展的兴旺局面。
这种兴旺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尊重农民意愿和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政府主要是示范和引导,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用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形象的比喻:“一切权力归农会!”这是红军时代的政治法则,用到今天,在红军镇,让广大农民学会市场化思考,走出小农经济圈子,怎样选择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利益怎样分配,都是群众自己定。晏清泉说:“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当然是战略选择。但一切资本在乡村的运营,必须兼顾村民利益,必须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大根本,否则一时的繁荣,丢掉的是农村长远的发展。那种‘富了个人、损了集体、伤了群众\’的事,我们党委政府不提倡,也坚决反对。”
把农村资源激活,把集体产权盘活,把群众利益写在协议里,也写在红军搬不走、移不动的土地上,让红军的财富从土地里长出来,“这就是红军发展的硬经!”晏清泉笑着说。
事实证明,红军镇8个行政村,不断创新“支部+公司+产业+贫困户”新模式,从“村社合一”到“村社企三合一”,走出一条农村开放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红军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达到14416元。
让群众的家园靓起来,把乡愁植在乡土上
——谁不说咱家乡好
走进茨坪社区,宽阔的街道,成排的楼房,错落有致的民居,小桥和流水连通着村庄与田园,这样乡村胜景在红军镇到处可见。
而曾经的茨坪就是红军镇贫苦的集中代表。
村主任葛良义在本次换届中实现了三连任,而且是高票当选。他充满自豪感地说:“茨坪社区穷的太久了,既然村民高票选我,我就要带动村民致富,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因为有了葛良义这样不等不靠、思进思变思发展的农村“三思型”人才,茨坪社区才有了今天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红军镇红军村,让人充满敬意的,不仅是“红军老祖”留下的济危救困的“红军精神”,还有一种不让“红军老祖”英灵福荫之地穷下苦下去的意志和信念。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一群扶贫人,为红军村告别贫穷努力地奋斗着。第一书记孙伟、联村干部吕福臣、老支书黄泽贵,这些名字和人,都是红军村人口里的好人,眼中的能干人,心中的信服人,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军村一次性集中安置57户235人。安置点按照宜居宜业宜游标准设置,村民可以在市民和村民双重身份中自由切换。红军村变了,在当地人心中,他们可以告慰“红军老祖”了。
44岁的柯先德是茨坪社区2014年的贫困户,因为当初道路交通不便,由边远的茨沟垴搬入社区。对他来说,移民安置解决了住房问题,现在骑上摩托车就可以上山种地,忙时是农民,闲时是市民,农闲之余做做短工,双重身份让他感到浑身都是劲。
茨坪社区2012年就开始启动安置点建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设计理念,连续六年推动,实现了农户集中安置。途经茨坪、庙湾、上马村构成的大北环,一侧是宽阔的街道和成排的楼房,对岸是错落有致的民居,小桥和流水连通着乡与村,雪白的路灯和墙面装饰着各色的瓷砖,家门口停放的各种牌子的小汽车,村上广场每到夜幕降临,就是社区最热闹的地方,人们在此跳着广场舞,看着乡村露天电影,交流着新生活的感受,完全是一幅富足的市井生活图画。
对于红军村曹家院子来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家家比过日子,户户抢着发展产业。以前,镇干部对老院子的印象是两乱:思想乱,房子乱。据村文书林乐明讲,老院子年久失修,房子盖得横七竖八,厕所、猪圈、粪场混杂,村民为了一薅锄地界,往往闹得不可开交,村上进行统一规划后,一次性安置52户。“如今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群众说。
镇长向甲锋说:“乡村振兴,目的就是要留住愿意在乡村生活的人,把乡村建设得有乡村的灵气,这就是乡愁,宜居宜业宜生活,这样的乡村就是幸福乡村!就有人会留下来,乡村的薪火才能传递下去。”
红军镇立足红色文化、民俗特点,充分发掘村庄原有的个性与特色,在保护山水田园的同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推动“红色游+乡村游”的全域旅游新发展,让乡村振兴战略在红军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让群众精神强起来,文明长在人心上
——日子更有精气神
张孝俊,红军镇茨坪社区四组人,90后汉子。因高考失利,家乡又无出路,于是开始了在西安打工的日子,他装过空调,做过文案,当过主持。面对自己的家乡焕发出的生机,张孝俊决定回乡发展,经过几年的磨炼,加上百姓对他的信任,又有文化,换届时当选村文书一职。
像这样的90后返乡创业的人在红军镇各个乡村越来越多。乡村振兴,成为吸引务工返乡的最大“磁场。”
这个“大磁场”一方面是在村上就可以创业就业挣钱,再也不用去漂泊辛苦。另一方面,村上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宜居宜游宜业,更重要的是,村上治理富有成效,乡风文明让人更愿意留守乡村,享受一份乡愁之美。
起源于旬阳有益实践的“三治融合”,在红军镇无疑也是促推发展、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的良方良法。红军镇各村都注重把群众资源调动起来、组织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主人。
红军村因为红军老祖墓地所在地,每个群众都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你不好好搞你就对不起红军老祖。”在红军村,道德评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今年4月17日召开的二季度道德评议中,代广林成为了负面典型,理由很简单:“身强体壮好吃懒做争要低保。”道德评议委员会认为代广林丢了红军村人的脸。被评为后进以后,支部书记黄泽贵主动成为他的帮扶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帮扶,代广林心灵起了变化,他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决心勤劳致富,村上安排他参加村上的合作社,带着他一起致富。
被命名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周家河村形成了“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的格局,实行村民高度自治。其中“村规民约”严厉禁止滥办酒席、不讲诚信、不赡养父母等行为20条,凡违反规定的一律给予处罚,这“20条”成为村民自治的“小宪法”,治出了正能量,治出了凝聚力。村支书曹家兵已经是三连任了,在谈到村民自治时他有自己的心得:“村上有自己的‘小宪法\’,按照村规民约执行就是了,村上的事通过民主决策、集中智慧,由村民说了算,村干部清清白白,群众明明白白,村民能说的上话,能安居乐业,才能安得了心。”
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各村都在探索符合各村村情的自治方法。红军镇丰积社区依靠家风家训家规来开展家族自治,取得了良好效果。陈氏家族理事会会长陈承敬自豪的介绍:“我们通过家风家训家规来管制族人,可以做到事不出族。共调解家族农户矛盾纠纷21起,组织道路维护等公益事业138人次,协助制止违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8起,为社会和谐奠定了非常坚实的自治基础。”管好一族人,带好一村人,这种接地气的乡村社会治理很有标本意义。
村规民约、道德评议、家族自治是红军镇各村“治村重器”,在建设推广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并没有缺位,先后指导修订村规民约100余条,召开道德评议会40场次,征集家规家训289条,排查矛盾纠纷129件,“三力联调”成功129件。全镇实现了连续多年无刑事民事治安案件,6年无非访、无越级信访。良好的文明乡风,让村民和睦相处,成为村民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而这样的情感归属,也对产业发展带来向心力,大家都忙着发展生产、就业增收,心思都放在了正路上。
回顾红军镇这几年的巨变,镇党委书记晏清泉感慨地说,在推动发展中,群众永远是最大的力量。村党组织自觉担当起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责任,镇上主动放下身架,还民主权利于民,扮演好自己政治领导、政策引导、科技服务的角色,引导村民当家做主,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真正把群众资源运用起来,把群众力量发挥到最好,一个乡村怎么能不进步、不发展,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怎能不焕然一新呢!
新闻推荐
医院为患者术后康复做心理疏导7月16日,记者从陕西省老医协生殖医学医院获悉,有两位特殊的患者在住院一天后,还没进行任...
旬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