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村:在奋斗中创造幸福

陕西日报 2018-06-28 08:35 大字

陈分新

6月7日,王院村村民柯常林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养牛场。

6月7日,陈分新在王院村的烤烟田里查看作物长势。

  本报记者 张江舟 文/图

  带头者言

  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靠大家的辛勤努力,更重要的是党和国家不断将改革的红利倾斜于农村。   ——王院村党支部书记 陈分新  我统计过,目前国家的惠农政策有50多项,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好日子是4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我每天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看着广场上村民们幸福的舞步,听着村活动中心里欢快的歌声,心里就高兴。我已经56岁了,但还想多干几年。我想看看下一个40年王院村的变化。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肩负起保护生态的使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农耕文化体验游、产业园区观光游、美丽乡村生态游为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村。王院村的300余户村民散居在山岭之间,村上的耕地基本都属于坡地,种粮收益很低。通向王院村的公路九曲十八弯,让坐在车里的人经常感到胆战心惊。6月7日,记者在王院村的一片烤烟田里见到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分新。

  “1992年,我当上了王院村的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这个封闭的小山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村民们出行靠的是两条腿,照明用的是煤油灯。”陈分新说。

  从前的王院村对外不通公路。这里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人走山路猪坐轿,人在流汗猪在笑。不是肥猪想坐轿,只怪山上没有道。”过去,王院村村民要到镇上去卖猪,需要给猪绑上滑竿,再由8个人轮流抬着步行十几公里山路。即便是最简单的农具——架子车,在这里也派不上用场。可以说,王院村村民以前的日子都是用肩扛出来的,用手抬出来的。陈分新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村上修路。

  没有钱,陈分新就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然后,一趟又一趟地跑去交通部门争取立项,去信用社贷款;修路需要占地,但有的村民不乐意,他就和党支部的一班人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需要劳力,他就发动王院村全体村民齐上阵,一起开山劈石,一起手提肩扛,一起出力流汗。

  村上的老人回忆说,在那4年间,王院村开山的炮声没有断过,王院村人身上的汗水没有干过,手上渗血的口子没有愈合过。如今从镇上去往王院村的公路便是当年陈分新带领村民们一锄一铲地修建出来的希望之路。

  41公里的通村公路,40余公里的输电线路,4条饮水管道,2所小学……王院村用20年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不通、供电不足、饮水不便等难题都被陈分新和勤劳的村民们一一解决了。王院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王院村,公路通了,高压电线架起来了。村民们用上自来水和网络,也拥有了自己的产业,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王院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400元提高到如今的1.4万元,翻了30多倍。看到群众的腰包真正地鼓起来了,我比谁都高兴。”陈分新说。

  今年54岁的杨正山曾是王院村的贫困户。6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了孤儿,日子一直过得很窘迫。“要不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村干部们的帮助,我也脱不了贫,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说起过去的生活,杨正山感慨万千。如今他搬进了新家,门前便是宽阔的水泥公路。他的妻子在屋前晾晒衣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作为一名农民代表,十九大报告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这给我们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起去北京参加党的十九大的经历,陈分新十分激动。他说,王院村现在规划建设3个园区,计划种植油用牡丹、拐枣各1000亩,黄花菜400亩,烤烟1000亩。据了解,村委会还把贫困户全部纳入园区,让他们同其他村民一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最终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截至目前,该村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产业大户已有80多户,其中党员占80%以上。王院村探索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组建了联合、大风、棕兴等3个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搭台、村民主动参与”的生产经营模式,全村103户贫困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林下土鸡、山羊、肉牛等养殖产业,黄姜、拐枣等特色种植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村上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四季有收的产业格局。

  2016年,王院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王院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十天高速安康段一货车隧道内自燃

本报安康讯(刘纪麟记者吴琛)6月24日19时18分,安康高交大队安十中队接110转警:十天高速安康段十堰方向179KM+930M处(关家隧道内...

旬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