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热起来,手动起来 ——旬阳县“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摘要]——旬阳县“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记者 吴昌勇 通讯员 王元辉
初夏时节,行走在旬阳的田间地头,伴着一收一种过后田里冒出新绿,农户的脸上挂满的不仅是汗水,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喜悦。农家少闲月,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旬阳人习惯将这种精气神浓缩表达为“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实践创新,不仅获得省上多位领导的批示,也成为眼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抓手。“一双看不见的手抓扶志,增强群众脱贫致富信心,重在脱精神层面的‘贫\’;一双能看见的手抓扶智,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脱贫质量。”旬阳县委书记梁涛在多个场合将“志智”双扶进行形象解读。
“等着扶,躺着要”,惰性心态作祟“扯后腿”
旬阳现有贫困村145个,贫困户22579户5962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5%,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方面是要如期脱贫,另一方面是部分贫困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等惰性心态和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县上在多次调研后决定,从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促使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振脱贫志气,增强脱贫能力入手,加快脱贫步伐,确保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不返贫。
作为“根子”上的事,县上发现“病根”有三:其一为安于生活现状,对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对政府帮助他们脱贫的作法不理解,反而认为这是在干扰他们的生活,对脱贫不渴望、不主动、不积极;其二为争戴贫困“帽子”,极少数群众眼红扶贫政策红利,利用各种手段“争当贫困户”,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伤害了群众情感,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的进程;其三为依赖思想严重,有的贫困户不以穷为耻,反以穷为荣,吃惯了国家的救济粮,拿惯了国家的救济款,不愿意下地干活、不愿意打工挣钱,“等着扶、躺着要”,什么都不想干。
面对这些情况,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若不彻底根除“病根”,贫困群众就难以“强身健体”;若不激发起贫困户进取的内在自觉性,大力度的物质帮扶更容易滋生贫困户的依赖心态。对此,创新扶贫脱贫模式、“志智”双扶,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成为难题之解。
扶志唤醒主观能动性,让贫困户精神先脱贫
赵湾镇王庄村现年32岁的肢体残疾人张长进是村里人口中的“能人”,尽管遭遇车祸导致右腿残疾,但是他的志气没有“倒”,“我奋斗,我脱贫”成为他的精神支撑。张长进家一共8口人,上有年迈的父母、智力有问题的叔叔,下有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儿。2015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他右腿残疾,让这个贫困家庭陷入困境。痛苦和惆怅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张长进把泪水咽进肚子里,以男人的担当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
“别看我腿脚不方便,我的双手可没闲着,我今年种了足足有30亩烟!”张长进边说边指着绿油油的烟田,一刻也不闲着。“他并不因自身残疾而自卑,每天总是笑脸迎人。他经常说‘别人能做的我也可以,而且不一定比别人差\’,我觉得他做到了。”这是村主任李世发眼中的张长进。
“每天虽然很辛苦,但现在政策好,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所以我干起活来很带劲。日子再苦,也要坚持。我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对于未来的生活,张长进充满了希望。
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可以成为“张长进”。(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秦峰 “要不是紧急关头方警官挺身而出,孩子可就有生命危险了。他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旬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旬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