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变迁

安康日报 2018-05-30 00:00 大字

堂兄春节回家的时候开回了一辆小轿车。其实,对于像他这样的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来说,家里放一个轿车,实际的使用频率是很低的。但他说,钱放在银行也没有多少利息,买一个车回来,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方便些。

农民买轿车,在村子里并不是堂兄一家,但也并不是很多。所以,村人见了叔父都会说上一句,你娃有钱啊,也买了轿车。叔父就说,这娃一天啥事干,攒了几个钱就张狂得不知自己姓啥了。嘴上是这样说,但他的脸上却是春风荡漾,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还是政策好啊,想当初,娃出生的时候,想到他能吃饱肚子,不饿死就行了,谁想到他还能买个车!”叔父总是忆旧,凡是谈到现在的生活,他总会给讲当年吃大锅饭的情形,“那个时候,啥都缺啊,连吃的都没有。吃大锅饭,那能是饭啊,饭里基本没有啥粮食,都是汤,稀得都能照出人影儿。最后饿到不行了就吃树皮、吃观音土。身体好的还能慢慢撑,身体不好的不多长时间就病倒了。社会主义咋能饿死人呢,于是村上就成立了一个‘幸福食堂\’,‘幸福食堂\’里有细粮,饭也稠些,村干部就让那些快要饿死的人都去‘幸福食堂\’吃饭保命。那个时候,就在想啊,这辈子不知道哪一天就饿死了,谁会想到还能过上现在这样好的生活。现在就是出个门,路也不走了,还坐轿车呐。”

叔父讲的这些事情,父亲在世时也和我提起过。那一年,我成为了我们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师范学校的娃,父亲的脸上整天都写满喜悦。他说:“我们老幺命好,出生的时候刚好遇上改革开放和土地到户,家里的粮食够吃了,也有东西换钱给做学费了。要是早些年出生,不饿死就算是命大的了,哪还有机会吃上公家饭!”父辈们没有文化,他们羡慕端“铁饭碗”吃“公家饭”的人。

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多挣工分,填饱肚子”是那一代人的最大追求,所以,父亲和叔父基本上都没上几天学就回家劳动了。改革开放、土地到户,当父辈们经过辛勤劳动,生活逐渐好转后,他们才认识到没有文化的难处。所以,他们总是千方百计让后代们好好念书。

村子里只有一到三年级,上四年级的时候就要去一个叫做“金河口小学”的完小读书。学校离家远,就带上干粮。哥哥姐姐们最早的干粮就是苞谷面馍,周日到校背上两个包,一个装书,一个装馍。哥哥姐姐最终都受不了那种苦,往往是读完四、五年级都不上了。

到我上四年级的时候,这所完小有了学生伙食,但基本上都是玉米粥,还要自己带上菜。那个时候,我学习特别好,又爱上学,尽管吃得不好,但顺利上完了小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

1992年我上了初中的时候,我们村里大兴烤烟,成为旬阳县远近闻名的烟草村。因为种烟,我家的收入逐年增加,村里拉了电,我家买了一台“黄河”牌黑白电视。

1995年,我顺利考上安康师范学校,家里也因为种植烤烟,经济状况极大好转,每年的烤烟收入近乎万元,父亲高高兴兴送我去师范学校就读。为了不让我显得土里土气,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双“登云”牌皮鞋。穿上“登云”皮鞋,我虽然没有一步登天成为“城市人”,但是却算吃上了“商品粮”。1997年,我们家已经有些许存款,吃、穿、用基本不愁,但遗憾的是,父亲没有亲眼看见自己的儿子端上“铁饭碗”,就因病离世了。

师范学校刚毕业,接着,我又去了另一个城市继续求学深造。当时的务工潮也已经波及到我们村子,院子里的叔伯兄弟们怀揣着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景,也陆陆续续去往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沿海的城市打工。

当我学成归来后,那些外出务工的叔伯兄弟也陆陆续续回到了家。他们带回来一沓沓崭新的人民币,他们拆掉土房,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那一年,一个叫做“丰家岭”的村子被评为了全市的“小康示范村”。村人满脸自豪,他们感谢土地到户有了饭吃,感谢改革开放有了钱用。

2008年,我终于决定在村子里建一座房子,不仅因为这里是生养我的地方,更是因为村子里的和谐富裕、人情美好。

彩电、冰箱、空调、全自动的洗衣机,这已经成为了村里人家的常见物品。电脑和网络走进了家家户户,小轿车也慢慢开进了村子里的院场里。

美丽富裕的新村留住了我的身,也留住了我的心。看到我的乡邻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就骄傲我与改革开放同龄。我亲眼见证了一个村庄,是怎样的由贫穷变得美丽富裕起来,一幅秀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 丰德勇

新闻推荐

无资质人员拆迁施工 殃及民房变危房 因为这个意外旬阳第三小学建设工程停工已半年

付荣刚站在倾斜的阳台上介绍自家房子无辜被撞情况受损村民:未打招呼就拆迁,当时屋内还有人律师:未招标将工程包给无资质人员...

旬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