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鎏金蚕

西安晚报 2020-06-18 23:47 大字

鎏金铜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胡树勇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同事第一次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但是博物馆没有开放,吃了闭门羹,那时我很年轻,想着以后还有机会。

当然有机会,只是后来很多次驱车经过博物馆门前,却扬长而去,因为提不起进去观看的兴趣。

机会和观看的兴趣终于来了,不过这已经是二十年后了;这次来西安出差,住地离博物馆非常近。那天早上,我从住地步行十分钟,就走到了博物馆大门前,排队一小时终于取到免费入场券,进入那具有汉唐风韵的建筑。

说实话,我内心是早已惦记这个博物馆里的一个文物,那就是出土于我的生活地的一件汉代宝物,名为鎏金蚕。

秦巴川道边、石泉县境内有一条名叫池河的小河。如果对地理方位敏感,以太阳的位置做参照物来判断方位,就会惊奇这条小河是倒流的。所谓倒流亦就是水流的方向不是我们通常眼中所见到的河流那样自西向东而流却是由东向西流淌。那个坐上皇位没多长时间的名叫王莽的皇帝,把他的皇权用到了这个不起眼的秦巴山地,据说,他首次凿通了古子午道,这个倒流的池河有幸担当起古子午道的一处重要驿站,后来还因此成为一座城池,名为直城。

1984年12月,古直城遗址所在的谭家湾村,一位名叫谭福全的农民在池河岸边淘金时,发现这件汉代文物。那天,天气可能阴沉沉的,老谭利用农闲时节,肩背淘金工具来到池河岸边,在挖至2.5米深处时,发现了一枚金闪闪的东西。他仔细一看,那个金光闪闪的东西他很熟悉,那是他和妻子一年三季都要小心饲养的家蚕。这只金光闪闪的家蚕表面被鎏金所包裹,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全部完整,体态像正在吐丝,抑或是在仰头眠,尽管有些地方鎏金已剥落,但整个鎏金蚕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和老谭现在正养的家蚕看上去几乎毫无二致。尽管老谭不知道手上这只鎏金蚕真正的价值,但他却晓得这是一件宝物。半年多后的1985年9月23日,经人指点,老谭将这只鎏金蚕上缴到陕西省博物馆(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经过鉴定,认定它是只汉代鎏金蚕,是国家级文物。专家称,古代丝绸织物及残片,各地博物馆尚有收藏,但对我国古代家蚕实物形体的收藏,除各地出土的一些玉蚕外,像汉代这样以红铜铸造,然后施以鎏金蚕体,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且仅有一条,弥足珍贵。

我每次经过西安西门附近的丝绸之路群雕前时,就联想到了县内被老谭发现的那只鎏金蚕。从那只鎏金蚕我仿佛看到了秦巴山间的蚕农们,每当冬末春初,在桑园里挥剪修理桑枝,像给一个个小姑娘修剪发辫那样认真仔细。几场春雨在秦巴山间潇潇洒洒滋润几遍后,满山遍地的桑树几天工夫就伸展出了一片片桑叶,春风吹来,一地的桑树顿时成了绿的海洋。这时候,蚕夫蚕妇们风风火火地忙碌起来了,他们将洗好的蚕架蚕簸放进蚕室,背上背笼到桑园采满桑叶,平铺在蚕簸里,再将催青后的蚕种放进去。用不了几天,小蚕出来像小猪吃奶那样猛吃桑叶,只听到一片沙沙的蚕儿吃桑叶的声响。如此,蚕农们要忙上一个多月,直到蚕子上架,摘蚕茧时才到了丰收的时候。

在我看来,所谓的丝绸之路开端之处不是那丝绸产品的集中出发地,而是最初的养蚕地,是那些最初将蚕儿放进蚕簸中开始饲养的蚕农聚居地。据说,专家在分析鎏金蚕时,认为它是皇帝颁给当时蚕桑发展最好地方的奖品,可见以池河为中心的秦巴山地是那个时代蚕桑发展的优胜之地。因此,在我心中,真正的丝绸之路发源地应该就在秦巴山区,而源头可能就是发现这鎏金蚕的所在地。

现在,我要在博物馆里寻找这条鎏金蚕的展室位置,几经周折,终于在汉代“开拓交流”展柜里见到了鎏金蚕,可惜是条复制的鎏金蚕,但也更说明原件弥足珍贵。

新闻推荐

石泉县熨斗镇:技术服务到地头

4月12日,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进行核桃树嫁接。连日来,石泉县熨斗镇针对核桃树种植行距不合理、品种良莠不齐、管...

石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