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织就五彩梦 ——记安康市“三区”科技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苏超
[摘要]——记安康市“三区”科技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苏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苏超2017年受聘为石泉县“三区”科技人才,结合当地蚕桑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扶贫规划,并依靠扎实的技术和团队协作,有力地推动了石泉蚕桑产业发展和产业脱贫工作,为产业扶贫探索新模式。
苏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石泉蚕桑产业主要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等普遍性问题。于是他组织开展以“轻简高效”为中心目标的一系列技术攻关,按照桑园轻简化管理、养蚕轻简化作业、桑园高效复合经营为主要内容,先进行单元素试验示范,再进行多元素组装,进一步优化集成配套技术,扩大示范应用,总结形成“轻简高效蚕桑生产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包括13项单项技术,并通过建立示范点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迅速在生产中应用,使养蚕劳动效率提高50%以上,每张蚕种成本节约350元,轻简省力技术在全县养蚕大户和职业蚕农中普遍推广应用。
2017年,分别在饶峰镇新华村、池河镇大阳村、城关镇百乐村、后柳镇长安村各设立一个蚕桑科技示范户,结合各生产主体实际,针对性地进行产业设计,以开展轻简、省力、高效为目的的栽桑养蚕技术示范,包括桑园机械化耕作、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剪伐、小蚕共育、小蚕叠式框饲育技术、大蚕省力化蚕台饲育技术、自动上蔟技术以及桑园套养、冬闲季套种、桑枝珍稀食用菌栽培等技术。通过规范化技术应用,建立的4个示范农场成为轻简高效技术的示范样板。
山区产业技术服务通常因为交通不便、技术力量不足使偏远地区技术普及缓慢。为实现远程、精准、智能的现代化蚕桑管理和技术服务,通过协调西农大推广资金,帮助投资17万元,采用物联网、数字化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建成石泉蚕桑试验示范远程管理服务系统,其中主要包含新华、红花坪、大阳、和青泥涧4个村合作社信息化改造、蚕桑服务中心信息化改造和云端管理系统搭建,为及时掌握蚕体和桑树生长发育进度以及病虫害情况、环境温湿度情况提供了方便,同时还可进行蚕室温湿度预警,为小蚕共育保驾护航,还为蚕桑技术信息能及时传送到遥远的乡村,以及进行蚕桑技术视频培训提供了支撑。该系统的建设,很好地解决了各主要蚕桑生产强村实时实地技术指导、培训和生产状况监控。
为解决人才和技术问题,先后在安康和石泉组织和参与蚕桑技术培训9场次,培训技术干部228人次,培训养蚕大户和蚕农400余人次。建立的试验示范点先后接待湖北、山西、四川以及省内汉中、商洛、榆林、宝鸡等地学习参观10多批100多人次。
与此同时,牵线搭桥邀请国内10名蚕桑行业知名专家到安康和石泉调研,进行技术指导和专题报告。合作开展科技项目5项。通过召开座谈会、引进专家和协调沟通,帮助石泉蚕桑中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从产业技术层面参与和帮助县人大制定“池河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帮助蚕桑中心申报省科技厅科技基地项目 “石泉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获批专项经费60万元。获批安康市蚕桑创新专家工作站,并被聘为首席专家。合作完成的“轻简高效蚕桑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成果获得201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脱贫攻坚方面,他根据石泉贫困人口情况, 在2017年初确定将有发展蚕桑产业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720户(现有养蚕的1300户、新发展2420户)作为蚕桑产业脱贫户,为此同石泉蚕桑服务中心共同精心规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提出了通过发展“桑-蚕、桑-叶、桑-果、桑-禽、桑-粮、桑-菌”等蚕桑多元种养产业,实现脱贫致富。2017年从事蚕桑贫困户实现蚕桑产业年收入1720万元,户均4624元、人均1511元,占家庭收入30%以上。到2019年,新建桑园进入投产期后,预计可实现蚕桑产业年收入2308万元以上,户均6204元、人均2028元,占家庭收入40%以上。
为帮助蚕桑企业发展壮大,他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提出一系列帮扶措施。针对石泉珍爱农业公司发展定位和要求,结合国内外蚕桑食品化加工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了“石泉珍爱农业公司蚕桑产品研发和发展指导建议”,并邀请国内蚕桑界知名专家到企业座谈,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针对石泉博硒农业公司对桑果酒加工技术需求,帮助研发并提供桑果发酵酿酒技术工艺和流程,并现场指导生产,2017年该企业桑果酒加工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比2016年翻一番。
(市科技局供稿)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李孝华通讯员许兵)深秋时节,在石泉县曾溪镇油坊湾村小弯梁的山坡上,一排排蜂箱依次在丛林中排开,一群群蜜蜂趁着暖...
石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