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贫困人口就业路

经济特刊 2018-07-16 09:45 大字

通讯员 许兵 孟少猛

稳定就业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石泉县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有力抓手,通过培训就业、产业促进、拓展岗位等手段,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精心打造“就业扶贫套餐”,强力助推贫困人口迈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强化培训 着眼“人人有技能”

今年32岁的徐天佳,想起去年8月底拿到结业证和修脚师初级证书的那一天,还有点小激动:“多亏政府组织举办的培训班,让我拿到这两个证,才有了如今的发展局面!”

家住迎丰镇红花坪村的徐天佳,2017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务农勉强维持四口之家的基本生活。去年8月16日,石泉县开设了首期修脚师培训班,徐天佳成为86名学员中的一员,在为期12天的培训学习中,他认真完成了学习任务,并熟练掌握了按摩、修脚、治疗等技术。拿到证书后,徐天佳被安排到远元集团洛阳直营店工作,很快当上了副店长,每月工资达六千多元,当年顺利摘掉“贫困帽”。在他的带动下,红花坪村还有五位村民也参加了修脚师培训并走上就业岗位。

“就业扶贫不是简单地为贫困人口找工作,而是通过培训教他们有一技之长,并为他们搭建就业平台,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目标。”石泉县人社局局长陈小平说。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石泉县深入分析县内外就业市场动向和需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类人员开展务工引导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对有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采取送技能上门服务、在镇村设立培训点等办法,就近就地开展技能培训;对贫困劳动力到培训机构驻校培训,实行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免教材用品费、发放交通补贴的“三包两免一补”政策;对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的劳动者,给予培训补贴;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农时季节和种养需求,采取因时因地分季分段进行培训,培训课时分段累积计算,年底一次拨付培训补贴。

2017年以来,该县重点围绕家政、茶叶初制工、电焊工、电工、修脚等技能,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60期3140人,实现就业2680人。同时,该县将就业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民风、感恩教育等内容融于就业创业培训,让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成为扶智励志的生动课堂,以此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更多贫困劳动力脱真贫、真脱贫。

拓宽路径 力争“户户有就业”

石泉县不断拓宽就业扶贫路径,把促进就业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近几年来石泉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为我们提供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了就近务工增收,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受益者。”对于就近就业,城关镇红星村贫困户刘兴华深有感触。常年在家务农的他,于2017年底进入石泉县古堰工业园区的利民船舶新型材料加工有限公司务工,每月收入有2400元,脱贫在即。像刘兴华这样的贫困户,该县古堰工业园区已经吸纳100余名,人均月工资达2800元左右。

石泉县通过对贫困劳动力及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进行摸底,建立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库和100余家重点企业招工用工信息库,并通过驻村干部和联村帮扶企业,将岗位信息传达至每户贫困户,动员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参会参训,促进贫困劳动力与用工企业有效对接,力求“一箭双雕”之效。与园区富泉纺织、锦晖服饰、天成丝业、利民船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用工协议,成功破解企业招工、贫困人口就业“双重难题”。

为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安置途径多元化,该县还将文化旅游与贫困人口就业紧密结合,探索出“发展旅游,促进就业”工作模式。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饶峰驿站和中坝作坊小镇等新型旅游景区备受青睐,目前仅这两处景区就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96人。

“我们建立了‘创业基地促就业、发展产业促就业、全域旅游促就业、公益性岗位促就业\’的就业拓展‘四促进\’工作模式,多渠道多手段帮扶和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陈小平说。

2017年以来,全县建立江苏武进、金坛、常州和上海4个劳务输出基地,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7个、就业扶贫基地9个、社区工厂4个,入驻创业实体600余家,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3000余个,这些基地也成为了石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生力军。

同时,精准建立就业扶贫“一库五册”动态管理台账,精准搜集、发布县内外企业用工信息,做到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劳动力资源“账单式”供应。成功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和每月20日定期劳务招聘会、大学生就业和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援助,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组织转移就业8000余人。

适岗安置 确保“年年有增收”

时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时期。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如何让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偏弱的贫困人群走上就业岗位,确保年年有增收?石泉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为此可没少费心思。

实施精准脱贫“1131”就业扶贫增收工程,是他们采取的一项超常规措施。“1131”工程,即开发村内“居家就业”公益性岗位1000个左右、开发县内“稳定用工”岗位1000个左右、组织县外“稳定务工”3000个以上、扶持100户以上贫困户创业。

后柳镇金旗村贫困户阮少学,因腰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通过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增收。“有了这份工作,每年能增收7000元,心里很踏实。”阮少学说。为确保暂无长效产业、无法离乡离土、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石泉在稳定原有1600个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整合村组道路维护、留守管护、治安联防、旅游服务等13类公益岗位,开发村内“居家就业”岗位1500个、县内“稳定用工”公益专岗1000个,专门用于安置老弱贫困人口就业。

饶峰镇三岔河村贫困户胡世明是“居家就业”的受益者之一,他因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不能外出务工,通过村级公路管护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脱贫。截至目前,石泉县已推进3527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稳定增收,切实解决了“走不出、走不远”和超劳动年龄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难题。

该县按照“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人岗相适,按劳付酬、岗酬对等、基本公平,落实责任、动态管理”原则,以村为单位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及时更新岗位人员变动信息,空岗及时补充,换岗重新签订协议,返乡人员及时登记并推荐新的岗位就业。目前,通过“1131”就业扶贫增收工程已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302人、创业72人。就业扶贫的持续升级,为困难群众点亮了通往增收致富路的明灯。

风味小吃技能培训如火如荼。

分镇分批“春风行动”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新闻推荐

勇挑家庭重担的“女汉子”

  本报记者程伟通讯员吴亚君  她是女儿的“女神”、丈夫的“双肩”,更是一个挑起家庭大梁的...

石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