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以工代赈工日券

汉江晨刊 2018-05-08 10:39 大字

1958年“大跃进”时代,安康各县曾提出要实现“车子化、拖运化、土地机械化”,因脱离实际,没有实现,也未修成一条地方公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特殊历史原因,地方公路建设仍处于停滞状态。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康各县先后建设只能通往部分区镇的毛公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头肥猪要请8个壮劳力抬到山下进城交易,那真是:“人花钱,猪坐轿,人流汗,猪在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普遍提出“要想富,先修路”。至2010年的15年间,安康各县乡镇、村组达到公路全覆盖,而且是全部硬化的水泥路或沥青公路。

笔者收藏有1975年石泉县后柳供销社发放的“石泉县公路建设纯棉布、絮棉兑换券”,长12厘米,宽4.8厘米。券左印毛主席头部画像,券芯印“一个工日肆角捌分”字样。显然,此券属以工代赈性质的票证。

根据《石泉县志》记载,1975年冬石泉县组织城关、池河、后柳、熨斗4区劳力修建石熨公路,起自石泉县城,终至熨斗街,从县城过汉江大桥,经火车站、长安坝、从六号桥西头下穿,沿汉江西岸南行,经后柳镇、喜河街、佛坪岭、麦坪至熨斗,全长50公里,1977年1月建成通车,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当时修建这条公路的待遇是,按当时生产队社员每个劳动日平均两毛钱计算,由县财政给每个民工每天补助两毛钱。由于属以工代赈性质,券面上印的“一个工日肆角捌分”是应得报酬,发到手只能是两角钱。参加修路的民工每出勤一天发券1张,按月在指定的供销社结算,并可兑换到优惠的纯棉布、絮棉票证。因为按“一个工日肆角捌分”付酬,国家财政困难拿不出那么多钱,路就修不起来。而生产队工日只能是年终结算后才能兑现。两相比较,以工代赈修建公路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大好事情。

1971年,笔者响应国家号召,曾赴安康洪山煤矿支援修建通往矿山的公路。那个年月,没有任何机械开挖设备,全凭钢钎和锄头开山辟路,凡是进山修路很少能吃上青菜。目睹这枚修建公路兑换券,回忆自身参加公路建设的一段经历,笔者更加感到中国农民的伟大。

如今,公路通百业兴,沿途商店林立,车水马龙,连收破烂的也开着三轮车上门叫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经济实力更强,高铁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梦首先在交通领域得以实现,中国可谓迈进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票证话安康

□ 牛谦才文/图

新闻推荐

石泉县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本报讯(记者成全勃通讯员郭健)社区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石泉县司法局不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将社会力量引入社区矫正工作,在...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