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蚕桑产业铺就脱贫路

经济特刊 2017-11-06 09:24 大字

通讯员 陈泽玖 谭文昌

“这季蚕茧每斤可卖24元,今年多养了2张蚕,和去年比又增收了三千多块。”刚卖完秋茧的罗显梅脸上乐开了花。

今年43岁的罗显梅是石泉县云雾山镇丁家坝村民,过去丈夫身体不好,娃上学,出不了远门,打不了工,经济条件十分紧张。近两年通过养蚕,不仅供养两个高中生,还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丁家坝村像罗显梅一样,不少村民通过养蚕走上致富路,这些变化源于石泉县人大对丁家坝村的对口包联,精准帮扶。

对症下药 “蚕桑特色村”初步凸显

丁家坝村全村13.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33户1140人,属2017年整村脱贫村。

精准脱贫关键在产业!

如何找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是摆在石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平面前的第一难题。与村组干部座谈、走访贫困户、实地了解村情民意后,针对村上交通不便,产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李平提出,遵循“整村推进”思路,将发展蚕桑作为主攻方向,落实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确定“打造蚕桑特色村”目标。同时,通过联系包抓单位市邮政分公司,协调10万元用于产业奖补。

今年以来,村上成立了蚕桑合作社,开展蚕桑技术培训;配备桑园旋耕机、伐条机、消毒机、切桑机、多功能小蚕共育车、排风扇等养蚕专业设备;建成桑园产业路,实现了桑叶机械化运输;建成标准化桑园810亩,年养蚕达675张,全村养蚕年收入超过120万元,蚕桑特色村初步凸显。

转型升级 产业效益“翻番”

“小蚕共育省时省力,三龄前农户不用忙前忙后;通过共育蚕茧质量有保障,产量有提高……”共育专业户陈乐新如数家珍。

传统养蚕耗费大量人力,随着经济发展,劳力大量外流。为克服这一难题,县人大通过引进其他村经验,制定“提升桑园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广小蚕共育模式、深化技术服务”路径。全村所有养蚕大户全部实现共育,全年小蚕共育达到370张。

同时,普及省力化蚕台、自动上蔟、多批次套养等技术,覆盖全村90%养蚕户,2017年丁家坝村蚕农户均养蚕量增加到9.25张,劳动效率和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丁家坝村发展蚕桑产业正逢其时,产业脱贫关键是提质增效,只有加大对先进科技的运用和推广,才能让广大群众真正实现高效增收。”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平在调研该村产业脱贫时总结说。

能人兴村 “蚕宝宝”化身“金宝宝”

“一年养12张蚕,不需要孩子给我钱花,有时候我还能支持他们……”丁家坝村2组组长陈乐贵自豪地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县人大的包联下,村里有了像陈乐贵这样的能人带头,加之可观的奖补政策,激活了丁家坝村发展蚕桑的一池春水。今年9月,村上对63户蚕农兑现了36000元奖补资金。

村上介绍,2017年丁家坝村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29户,其中村组干部9户,贫困户陈乐刚今年养蚕达到14张,丁家坝村一跃成为云雾山镇养蚕最多的专业村。

“今年全村净增养蚕106张,按1800元/张计算,仅此一项全村增收20余万元,其中10户贫困户养蚕达到79.5张,户均收入超过14000元。”云雾山镇党委书记胡威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蚕桑产业已然成为丁家坝村实现脱贫致富的金路子。

“现如今,雪白的蚕茧变成了钱,丁家坝的‘蚕宝宝\’化身‘金宝宝\’!”村支部书记陈乐钊难掩内心激动。

新闻推荐

石泉妇联成立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队

本报讯(通讯员盛小璐钟延娇)“保障广大妇女儿童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北街社区,有很多女性朋友在创业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以作为典型来广泛宣传”……近日,在安康市石...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