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蜂支书”的甜蜜事业

经济特刊 2017-08-21 11:02 大字

通讯员 刘蓉 许兵

仲夏时节,在石泉县中池镇茶里村的群山中,依然百花盛开。在东南朝向的山坡上,一个个木制的蜂箱藏在丛林中,成群蜜蜂正忙着把山里百花蜜采回家。

清晨一大早,62岁的沈景义就因照看蜜蜂,手背被蜇得肿起了老高,“这已经算好的了,去年刚养蜂时整个小臂都被蜇得没有一处好地方。”他说。

几十年来,茶里村家家户户屋檐下,都会挂上一两个小蜂箱,“蜂子来就来了,走就走了;蜂蜜有就有了,没有也没关系。”他们年初挂蜂箱,9月采蜂蜜,怡然得享用着这开满鲜花的大山的馈赠。

2016年,作为茶里村帮扶单位的县科协结合当地养蜂传统,考察了气候、海拔、蜜源、山场面积等条件,确定这里适合规模化养蜂,他们有意将养蜂作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但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60岁以上老人,对他们来说,改变传统的“养土蜂”的方法转而科学养蜂,又谈何容易?

沈景义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他曾在茶里村当了28年村支书,又是老党员。“虽然老支书2009年就退休了,但敢作敢为的精神头就没退过。”现任村支书叶方珠说。县里专门为茶里村安排了技术指导,沈景义2016年7月带头养了4箱蜜蜂。60多岁的老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养蜂上,“他天天跟着年轻的技术员在山坡上观察蜜蜂,学习怎样科学养蜂。”叶方珠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沈景义不仅学会了科学养蜂技术,还能作为技术员指导村里人。现在,他一边照顾自己家的50箱蜜蜂,一边骑着摩托车去往村民家里指导技术,“老支书的群众基础好,村里人都很信任他。” 叶方珠告诉我们,特别是对村里贫困户,老支书提供了特殊照顾:分箱、加皮等环节他更亲力亲为,“他们开始时都害怕被蜇,不敢把手伸到蜂箱里操作。”

今年初,贫困户冯宣顺家养的几箱蜜蜂因为他不懂技术飞走了大半,他沮丧极了。沈景义干脆当起了他家的常驻技术员,手把手教他养蜂技巧。在沈景义的帮助下,冯宣顺家的3箱蜜蜂分出来了5箱,他有8箱蜜蜂了。一箱蜂一年能产30斤至40斤蜂蜜,按照市场价50元一斤,一箱蜂一年能收入1000多元。冯宣顺家脱贫有希望了。

沈景义的屋子里,整齐摆放着一摞巢框和10余个蜂箱,都是他自己一钉一锤做出来的。最开始,巢框是每个4元、蜂箱每个100元从网上买的。为节省成本,沈景义照着买来的成品,用手工刨子、锯子等工具摸索出制作方法,他把自己做的巢框拿去送给贫困户,“让他们能省一点是一点嘛。”

如今,少则三五箱,多则几十箱,茶里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起蜜蜂,全村蜜蜂养殖已发展到500箱,其中20多户贫困户养了180箱。深山里原生态的环境成就了这里质量上乘的蜂蜜,村里的蜂蜜就没愁卖过,“都是慕名来买的,供不应求呢。”

“500箱就是我们村的极限了。山里蜜源有限,我们也不想发展人工蜜源,这会影响蜂蜜品质。” 叶方珠说,下一步,他们打算去注册专门商标,“不如就叫老支书牌吧。”他开玩笑说,旁边的沈景义笑成了一朵花。

沈景义和技术员一起查看养殖的蜜蜂

现场摇蜂蜜

新闻推荐

刘智华:扶贫路上的铿锵玫瑰

昔日在外务工的,纷纷返乡创业了;过去安于现状的,如今借助利好政策开始搞产业了;以前小日子过得还能将就的,现在逐渐发展成“创富能人”……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老湾村,正在经历着脱胎...

石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