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邀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制作向全国发出绵阳家风建设“好声音”北川开拍大禹文化专题片《禹颂》

绵阳日报 2017-08-20 07:34 大字

本报讯(兰子银记者杨檎)日前,绵阳家规家风系列专题片《禹颂》在大禹出生地——北川禹穴沟进行了外景拍摄。据悉,本次专题片以大禹文化为拍摄内容,以大禹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主线,旨在向全省乃至全国发出绵阳家风建设“好声音”。

据了解,该专题片特邀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制作,并力邀国内一流团队为专题片创作主题音乐和动画。从禹生石纽、治水伟绩、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述,并通过大量的文物遗迹、典籍史料、场景再现、人物访谈等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诠释大禹精神内涵,深入挖掘其“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等家风家魂的时代价值。

史书记载,4000多年前,大禹受命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成就了大禹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美名,也为后世居庙堂者确立了施政的道德标杆。数千年来,禹风浩荡,禹魂长存,大禹精神成为了北川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从抵御外侮到保家卫国,从治水平洪到重建家园,炎黄子孙从大禹精神中得到启迪,获得慰藉,产生共鸣,凝聚起磅礴向上的力量。

在北川的崇山峻岭中,有一片醒目的石林,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但在石林上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阳刻的汉隶“石纽”两字,更神奇的是,在与此隔河相望的悬崖峭壁上,对应有阴刻的楷书“甘泉”两字。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朝廷在今天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在北川,不仅有石纽和甘泉,关于大禹早期的历史遗迹之多,更是在华夏大地独占鳌头。至少从唐代以来,北川就是人们寻幽访古、凭吊大禹的胜地,并留下了大量人文墨客关于大禹的题字和考据文章。如虫篆体“禹穴”、扬雄手书的“石纽”、李白楷书“禹穴”石刻等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特意为北川题写了“大禹故里”四个大字。记者还了解到,《禹颂》还讲到了大禹子孙追述大禹告诫而作的《五子之歌》。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禹对后代子孙的谆谆告诫。

“弘扬和传播好大禹文化精神,对我们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对党员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在群众眼中,党员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他(她)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北川羌族自治县纪委负责人介绍说。

本次专题片摄制组经过前期踩点,最终选择在四川北川及成都、山西阳城、浙江绍兴、北京等地取景拍摄。不论是投射在大禹雕像下的光环,还是小寨子沟清晨跳动的音符,抑或是紫霞村逐渐消散的余晖,都是在用停住时间的魔法,讲述大禹精神的生机勃勃。该片预计九月上旬在中央、省、市级媒体进行展播。

新闻推荐

相约石泉饶峰 品赏“百合宴”

“安康吃货”第九十六期——入夏以来,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的大片百合花竞相绽放,绚丽多彩,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去观光采摘。走进饶峰驿站,田野里、小河边,农家房前屋后,竹林苗木丛中,七彩百合点缀其间...

石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