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的种子生根发芽 平利县科协助力脱贫工作纪实
从叶片到“超微粉”,安康市平利县申草园茶业有限公司的这一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绞股蓝叶片的浪费问题,也为传统的绞股蓝“茶”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超微粉”在网络平台上架短短一个月,销量就达到了700多单。
“只有不断创新,壮大产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带动他们脱贫致富!”作为公司的负责人,殷刚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殷刚园区内的绞股蓝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周围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绞股蓝生产业,使绞股蓝种植户农民每亩都能获得5000元到9000元的经济效益。
不仅仅是殷刚,在平利县,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工人、农民,“用科技为产业赋能,让科技带动百姓致富”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农业园区到科普示范基地,从社区工厂到技术学校,都在不断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科技力量。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平利县贫困人口累计减少2537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9.8%。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平利县获得“五连优”。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2460亩产业示范基地,有名优绿茶、陕炒青茶、红茶、黑茶、绞股蓝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各1条,年经营产值3810余万元。在平利县,长安镇田珍茶业园区一直被当作示范引领产业发展,这不仅得益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得益于企业在脱贫攻坚上秉持的理念:“产业是基础,技术才是核心。”用董事长田珍的话来说:“让贫困户拥有专业的技术,就算离开了帮扶,他们也能靠自己致富。”
记者在园区内看到,车间内几名身穿白色工服的工人正在进行茶叶的制作,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目前,田珍茶业园区常年固定用工85人,季节性用工1200人,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订单经营、技术服务、爱心援助”等多种方式,累计带动农户2250户,帮扶建卡贫困户202户631人,取得人均实现产业增收1000元以上的帮扶效果。
园区的另一大亮点,便是300平方米多功能科普活动室和60平方米科普书屋。书屋内,300余本科普书籍陈列整齐,分类明确。“书屋都是免费开放的,可以随时进来学习。”田珍说,“这不仅方便了我们自己的工人通过学习提高技术,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
除此之外,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长田珍为主席,县派科技特派员、外聘专家、公司技术人员、产业基地负责人、科技示范户代表为成员的科学技术协会。依托企业科协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科普培训,组织协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田间技术指导服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从前我们遇到技术问题都是想方设法去外地找专家帮忙,费时又费力,现在依托协会,不仅我们自己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让农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的服务。”这正是田珍最初的梦想。
而田珍茶业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平利县推进科技示范应用,发展壮大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平利县通过建科技站室、成立农技协会、培育科技带头人、建企业科协等措施,从产业科技示范、应用和推广三个方面,建立起全过程、零死角产业扶贫科技示范服务体系。
“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平利县科协副主席海明芳这样说。
据统计,目前平利县重点龙头企业有52家,同时还有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家,家庭农场76家,培育职业农民991人,其中中高级职业农民68名。通过广泛动员,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在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通过示范引领发展产业方式,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小城镇撬动大产业
一叶茗茶,穿越千年,传承着古老岁月的沉香,焕发出时代创新的活力。2018年11月5日,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恢复创新产品科研成果发布会在陕西杨凌举办。这不仅是陕西茶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平利县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的重大成果。
记者了解到,2017年,安康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研所联手,在平利对秦汉古茶制作技艺进行恢复、还原,复活古茶品质口味,一举研制成功。秦汉古茶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茶叶原料从单一利用茶芽向茶芽、茶茎、茶枝全面利用转变,其采摘制作还增加了夏秋茶叶利用率,间接新增了劳动岗位,每年可为平利茶产业增收500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茶农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创新发展,依托科研成果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在平利县已经不是第一次。十多年前,平利县申草园茶业有限公司便开始跟陕西师范大学合作,从品种选育到产品开发,不断更新理念,促进产业发展。上文提到的“超微粉”便是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之一。“我们一般泡水喝的绞股蓝都是它的茎部,在制作过程中,叶片往往都作为废料丢掉。近年来,我们跟陕师大合作研发的绞股蓝超微粉就是用叶片制作而成,不仅使叶片得到了有效利用,口感和功效也更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申草园茶业总经理华凤对记者说,“如今,我们的绞股蓝从叶片到根茎都有了产业链,‘绞股蓝浑身都是宝’已成功实现。”
在品种选育上,申草园茶业先后培育了“平利一号”“平利二号”“秦陇”“福音”四个绞股蓝新品种,取得林木良种证并申请了新品种保护,其中“秦陇”新品种的皂苷含量高达15.28%,是常规推广品种三倍以上,功能性更强,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成果最直接的效益除了企业本身的收益,更多的则是体现在贫困户身上。目前,企业与104户贫困户共347个贫困人口签订了帮扶脱贫责任书,采用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配股分红、订单农业、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确保帮扶的贫困户按时达标脱贫,同时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周围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绞股蓝生产业,为全县的脱贫攻坚起到了带动作用。
这一切,也要得益于平利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靶向定位。2018年,平利县把扶贫产品项目进行打包,组建“平利县扶贫产品众创联盟”,抱团攻关、信息共享,降低人才和资金成本,提高了科研效率。
平利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受益者之一。作为众创联盟中唯一的电机生产厂家,平利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先后研制成功绞股蓝低温冻干加工的系列机械以及粮食烘干机、果蔬烘干机等产品,其生产的果蔬烘干机年烘干量已突破200万吨,增加收入30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00余个,实现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通过众创联盟示范引领,2018年平利县科技系统申报专利技术107项,多个产品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2个产品获陕西省“三小三新”创新成果奖。通过这些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将为平利县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增收20%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项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在成果转化中不光能富裕贫困群众的口袋,还能在推广应用中富裕群众的脑袋。”对于科技创新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平利县委副书记蒋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内生动力这样激发
走进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科普示范社区,除了优雅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让记者最感兴趣的还是社区工厂。秦巴电子加工厂内,30余名工人正在娴熟地操作机械设备。据工厂负责人孙自立介绍,他的工厂主要生产高频变压器,锦屏社区的工厂主要负责组装由其他镇、社区做好的半成品。工人们每个月保底1500元工资,根据熟练程度,工人每天还可以拿到50元到100元的绩效工资。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比较远,没办法照看孩子,听说社区开了工厂,待遇也还不错,我就回来了,一边工作还能一边照看孩子。”秦巴电子加工厂的一位工人对记者说。
孙自立说,目前他的工厂分布在老县镇、三阳镇等地,一共有工人一百余人,大部分都是附近的村民。“从前他们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家务农,也不懂技术,所以我们专门从深圳请了两位从事这个行业十几年的老师傅教他们。现在框架已经做起来了,后期就要在提高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
“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新社区工厂发展最有说服力的总结。农村社区以前那种无所事事、整天打牌混日子的现象不见了,新的乡风文明得到重塑。正如群众在春节社火演出自编的打油诗:“打工不用离家园,出门一丈就挣钱,做工顾家两不误,一家老小笑开颜!”
8月9日,一堂生动的科技课堂在平利县开讲,企业科协、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农技协等100余名科技志愿者走进课堂学习。课堂上,安康学院茶学专业硕士齐玉岗,省茶叶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首席农艺师纪昌中分别就“茶叶标准制订与申报”和“茶叶加工与新产品开发”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这是平利县科协协同省市学会组织和省内高等院校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平利科技大讲堂”,像这样的活动在平利县不定期举办,先后邀请了来自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大学等的专家教授与学员面对面的答疑解惑,受到了一致好评。
除了集体“充电”,平利县科协还积极组织县内外各科技专家团队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提供“点菜式”“订单式”服务。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围绕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和家庭创业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至少接受一项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能就业、有业就。同时,借助“科协云”平台,建立“科普e站”,抓好校园科普等方式,让企业和贫困户乃至学生都更加便捷地享受海量科普信息,实现了一站式科普服务。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正因此,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造血式扶贫’不仅成为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成为我们全县上下的共识。”平利县科协主席陆恂彦说到。
(郭飒 陈楚珺 曹兴君)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波通讯员王隆凌杭)今年33岁的龙开萍原本是某保险公司的一名白领,平常还经营着自己的店铺。但是当组织需要时,作...
平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利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