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兴隆镇“三业”统筹助脱贫
自打搬进兴隆镇冠汝社区,贫困户毛海山家里的好事接连不断,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孩子上学更加方便,妻子在楼下的社区工厂上班,与社区物业公司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协议……如今,毛海山一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记者 向博 通讯员 吴桐
置家业,开启新生活
“宽敞明亮的楼房,干净整洁的小区,我们摇身变成了城里人,个个脸上泛着红光!”谭千武高兴地说道。51岁的谭千武,是兴隆镇新场街村十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提起住在老房的日子,他总有说不完的感慨。
“以前的老房子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的。之前也想过修整一下,但老庄子离主公路太远,来回得走2里山路,材料只能靠人工搬运。这样一合计下来,请人帮工的钱都快赶上修房子的钱了,这个事也就不了了之。”
“现在好了,我们搬进了干净整洁的安置区,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再也不担心阴天下雨,冬天刮风了!”谭千武说道。如今,敲开冠汝F区谭千武的家门,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居室,齐全的家电摆放得错落有致,干净的居住环境让全家人精神抖擞。
近年来,该镇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充分结合镇域实际,顺应群众搬迁需求,按照全镇人口布局科学选址,规划了“一镇两河”、“一区两线十点”的移民搬迁总体框架。初步形成了冠汝安置区、汝河村安置点、马鞍桥村安置点、蒙溪街村安置点等以十个行政村为中心的“一区十点”的搬迁格局。同时,建设实施中,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房屋风貌设计、统一征地调配、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验收的“五统一”建设标准,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特色民居群。
兴产业,增收有保障
“以前搞产业,规模不敢做大,怕东西卖不出去。这下好了,有了物业公司的农产品回购合同,打消了我的顾虑,明年我准备扩大产业规模!”即将和物业公司签订农特产品回购协议的吴相英兴高采烈地说道。
现年51岁的吴相英,家住新场街村八组,勤劳的她靠着依山傍水的独特山林资源优势,饲养的土乌鸡肉质鲜美,价格公道,但因为交通不便,土鸡销量迟迟上不去。最让吴相英感到窝火的是,去年年底,吴相英打听到集镇有人大量收购土鸡的消息,立马联系上了买主,就在价钱都快谈妥的时候,却被临近的一家高价土鸡抢了生意。最后,打听才知道,买主嫌她家的路程太远,运输成本太高,所以宁愿花高价就近收购。
自从搬进安置区,吴相英的生意是越来越好,销售的渠道多了,市场信息广了,三天两头就有顾客主动上门来收购土鸡,现在又和物业公司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协议,压在吴相英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近年来,兴隆镇积极探索富民增收渠道,不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坚持把移民搬迁后续帮扶与农户增收捆绑挂钩,创新“支部+X+贫困户”帮扶模式,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与易地搬迁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易地搬迁户产业发展,鼓励搬迁安置户到就近产业园区就业务工,让搬迁户产业增收“离乡不离土”。同时,引进港鑫物业有限公司,实行企业与农户签订“一对一”收购服务,有效实现了订单农业,使兴隆镇迈出了市场需求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品质提升的新型发展之路。
扩就业,致富在眼前
“搬进安置区,不仅有了新家,还有了一份新工作。”刚从兴隆镇冠汝F区的社区工厂内领到月工资的柯尊珍高兴地说。
柯尊珍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她和丈夫一直在辽宁打工,2017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柯尊珍放弃了在外务工的机会。2019年,她来到社区工厂上班,现在只需走3分钟的路程就能赶到冠汝社区工厂,每月都能领到2000元的工资。
为把社区工厂打造成群众的脱贫帮手,兴隆镇针对搬迁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劳动能力不强的实情,优先引进技术含量低、带动能力强、劳动强度不高、务工方式简单的企业入驻。根据搬迁户意愿和家庭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搬迁户就业技能,推动搬迁群众加快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无业”向创业的转变;同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增加就业岗位,满足搬迁群众各类就业需求,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通讯员胡后兵家住在平利县双杨村6组的陶兴余,今年48岁。对于双杨人来说,一辆“嘉陵”摩托、一身旧绿军装、一双褪了色的棕...
平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利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