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级职业农民的逐梦历程

经济特刊 2019-05-06 01:00 大字

通讯员 吴桐

在巴山深处的平利县兴隆镇马鞍桥村,有这样一位返乡创业农民,他苦心钻研养猪技术,一步步扩大养殖规模,走上了致富路;他以守护家乡青山绿水为己任,带头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生态环保与农业种养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理想,常年向贫困户赊仔猪、建圈舍、传技术,使他们逐步摆脱贫困。他就是鑫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涛,一位怀揣梦想的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是大山教会了我养好猪”

叶涛出生于兴隆镇马鞍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刚上完初中就不得不辍学打工,从山西的挖煤工辗转到江苏私营企业做工,吃苦受累,一年挣的钱也只够勉强维持生计。

2007年初,在家过完新年的叶涛,望着年迈的父母毅然放弃了出外打工的想法,决心留在家做事。他听从老父“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教训,贷款5万元建起第一间圈舍,一次性购买50头仔猪。通过精心饲养,当年就获近3万元收入。

一步步走来,回想艰辛的创业经历,叶涛感慨万千。2007年养猪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2008年就扩建了150头的养猪场。没想到,2009年全国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猪价暴跌,辛苦一年还赔了8000元,附近不少猪场也关门转行了。但叶涛显露出了惊人胆魄,出人意料扩建了圈舍,还建起仔猪繁育场,并以市场最低价购买能繁母猪325头、优良种猪5头,存栏达1200余头。2011年市场价格回暖,叶涛得到回报,当年一次性出栏生猪500头,收入30余万元。2012年,叶涛趁势扩建万头养猪场。到2018年底,鑫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总投入1160万元,年生猪出栏量5200余头,存栏量2000头,年纯利润300余万元。

“在南方打工虽没挣到钱,但南方人把握市场、善于经营的眼光和魄力,教育和启发了我!”提起成功经验,叶涛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从小家里穷,生病吃药,主要靠山上的草药。家里喂猪的饲料,主要靠打青草。什么青草猪能吃,而且治什么病,我基本都知道。”谈起养猪技巧,叶涛自信地说,“我养猪,一定与传统的不一样!猪仔全部是自繁自养,从出生到出栏,每个阶段,该打什么疫苗,该喂什么饲料,我都认真学习请教,还有详细记录,连县畜牧中心的专家都夸我!十几年来鑫旺猪场从未发生过疫情。还有,我的猪场建在阳光充沛、空气通透的地方,猪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包谷、野菜、青草。同时,我还按照季节在猪饲料里添加中草药预防猪病,坚决不用抗生素。这样猪的身体棒了,抗病能力强了,猪肉品质自然就好。”

生态养殖产出了有机绿色食品,合作社生产的猪肉深受市场欢迎。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成为7个市级机关食堂、2家全国连锁酒店的猪肉专供基地,2018年被农业部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是循环农业解决了我养猪的难题”

如今,走进鑫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道路两旁鲜花盛开,清香扑鼻,完全闻不到猪粪恶臭,见不到污水横流的景象。谁都不曾想到眼前这所现代化养猪场,曾也惹得周边村民怨声载道。

2012年,随着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叶涛的经营虽然效益连年攀升,但猪粪废污也成为头号难题。“原本我的猪场靠近居民区,猪场粪多臭气大,周边群众很有意见。为处理这些粪便我也是伤透了脑筋。不过现在好了,2014年将猪场搬进马王寨沟口,这里青山环抱,小溪潺潺,且没有农户居住,是绝佳的生态养殖基地。我按照万头猪场建设规划,依次建起21栋标准化圈舍,流转14户300亩土地,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叶涛先后投资200万元,引进粪污处理设备,建成一座125立方米的沼液储存池和5个沼液池,铺设沼液管道1000米,初步建成300亩的中药材、花卉苗圃、富硒魔芋农业园区,形成了种养并举、能源良性循环的“畜—沼—肥”农业循环模式,大大减轻了养殖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这片农业园区是我近年开发建设的,农作物‘喝’上沼液后,长势明显,第一年仅出售魔芋就增收50万元。”叶涛指着刚拱出地面的一片魔芋苗高兴地说。

猪粪变成了有机肥,受到了邻近9组大硒山核桃园业主贺紫龙的积极效仿;沼液又用来浇灌蔬菜,带动了30户乡亲们发展设施蔬菜,户均增收2000元。

“猪粪不会污染环境,用好了还会产生效益,我要让猪粪成为‘金蛋蛋’!”这是叶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下一步,叶涛打算扩建沼气池,增加产气量,为周围群众输送沼气烧水做饭,让他们不再上山砍柴,切实保护生态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是我的梦想”

65岁的9组贫困户秦昌富时常念叨叶涛的好。“去年春,叶涛免费给了我3头仔猪、2袋饲料。年底,叶涛以8500元买回3头猪,还给了我十几斤猪肉过年,这个年过得暖心啊!”秦昌富感激地说。

创业路上的风风雨雨,叶涛从不向人提起。但当他获得了一点成功,却把乡亲们的疾苦时时记在心头。

43岁的陈高兵是马鞍桥村6组贫困户,全家4口人,夫妇2人带着2个孩子在外漂泊打工,家里3间土墙房被雨水冲垮。2017年回村后,住在帆布篷里艰难度日。叶涛闻讯上门,动员他养猪,并赊给他8头仔猪,年底又全部高价回收,只此一项陈高兵一家直接增收2万元。今年春,叶涛又赊给他5头仔猪,并计划从技术服务入手,让这家人早点摆脱贫困。

除了陈高兵,叶涛的合作社还安置10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月工资2300至4500元。家住8组的叶刚有着说不完的感谢,“叶涛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一家到现在还在外面漂泊,更别提脱贫致富了!”

叶刚现年39岁,全家4口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从外打工回乡后,叶涛主动上门介绍他们夫妻俩到合作社务工。靠着叶涛手把手传帮带,现在的叶刚已熟练掌握了生猪防疫及养殖技术,成了猪场主管技术的副场长,月薪4500元,加上妻子在合作社务工月工资2300元,叶刚夫妻俩年收入超过8万元。现在家里盖起了新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叶涛介绍,仅2018年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帮建圈舍、低赊高收、配股分红的扶贫带动方式,赊养猪仔360头,免费帮建圈舍68套、发放猪仔50头、饲料12吨;支付14户贫困户土地租金11万元,年底配股分红4.5万元;吸纳贫困户务工35人,支付劳务工资20万元;年底收购贫困户生猪300头75万余元,使帮扶的3个贫困村120户451人,全部超过年度脱贫增收标准。

付出总是与收获成正比,叶涛因此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和奖励,被评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安康市产业扶贫养殖技术指导员”“平利县第四届劳动模范”“平利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8年合作社被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我觉得人还是要有梦想的。我的梦想就是利用家乡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独有的土壤富硒优势,建成现代化农业种养基地、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综合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着力打造‘品牌突出、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走出一条发展畜牧特色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这是叶涛的心声,更是一个职业农民的坚守与梦想!

乡村振兴看能人

新闻推荐

平利政协积极筹备《平利文学》政协专刊

本报讯(何娟)为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向祖国七十华诞献礼,4月15日,平利县政协办联合县文联召开《平利文学》政协专刊筹备会...

平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利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