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胡珂:我在柳林坝挺好的

安康日报 2019-03-25 06:06 大字

记者 陈俊 郭飒

“胡书记来啦!快到屋喝口水!”“我还要到前面去走访呢,改天再来!洗衣服的时候别把水倒在路上了啊!底下住了两个残疾人,别让他们踩着水滑倒了!”“晓得啦!晓得啦!”

一路上,村民热情地招呼。幸福的笑脸在这阳春三月显得格外灿烂,“到屋坐,喝口水”就是他们对胡珂表达欢迎最朴实的方式。

5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在平利县大贵镇柳林坝这个村庄里,市信访局派驻的第一书记胡珂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就连说话都有了柳林坝的乡音。胡珂说他常常独自一人站在村前的那面坡上发呆,因为那里可以看见整个村的全貌,“看着平坦的水泥路,笔挺的路灯,白墙青瓦的房屋,我的心里就有无限的幸福感。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里真的就是我的家。”

“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得到县上、镇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评,已经知足了”

2014年4月,市信访局督查科科员胡珂刚刚结束为期3个月的驻京工作,回到安康。随后,领导找他谈话,准备派他到柳林坝村开展“双万帮困”工作。来不及和家人好好团聚,就奔赴下一个“战场”,胡珂没有多说什么。几天后,他在QQ说说中写到:“上为中央解忧,下为村组帮困”。

2015年6月,胡珂接受组织任命为柳林坝村第一书记。从“小胡”到“胡书记”,一转眼5年过去了,全市和他同时开始驻村的第一书记或者工作队员几乎都陆续回到了原来的单位,而他和他的搭档、市信访局信访接待一科科长杨先彩却始终坚守在柳林坝村。

1984年出生的胡珂,驻村时刚满30岁。对于这么个“毛头小伙子”,村民大都是不信任的,“就是来走走过场!能办啥实事啊?”“待不了几天就走的人,没得啥子指望的!”面对村民的质疑,胡珂记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大家做些实事!

柳林坝大桥,是村里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这座桥却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第一次到柳林坝村的时候,开车过这座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桥塌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胡珂还历历在目,“我想桥要是垮了,村民以后的梦想怕也是要垮了!”修桥,就是胡珂驻村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跑部门,争取项目,筹集资金,这比胡珂想象中要难很多。“因为刚到村上,很多情况不了解,跑部门也不认识人,所以事情进展得很不顺利。”胡珂坦言。最后,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马霞以及正县级督查专员鲁延贵的帮助下,他的工作才渐渐步入正轨。

桥总算是修好了,可与村民的距离却并没有因此拉近,因为群众的心里总有一个错觉:“这些从上面来的干部就是为了邀功,讨好处的。”

“那个时候别说是从人家门前路过了,就是走访入户都没人搭理的。”和胡珂同时开始驻村的杨先彩感叹。

这些年,胡珂总是默默做着群众最关心的事。柳林坝村龙滩组有条乱泥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有次入户走访时,看到一村民骑车因道路泥泞差点滑到了沟里。于是,他马上现场勘测,起草报告,将这个问题向单位报告。在局领导的重视协调下,一条1.75公里3.5米宽的水泥路顺利完工。看到村里没有路灯,村民一到晚上就出行困难,他就积极争取,将11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村道路两旁。修复水毁道路、修建便民桥、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党员活动中心、改造农村饮水工程、修建河堤、维修校舍……用村民肖兴寿的话来说:“要说胡书记的好,那要得一会数啊!”

如今村里的人见到胡珂和杨先彩都是笑呵呵的,再没把他们当外人了。驻村5年,胡珂很少和人谈起自己的体会,每年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上,满满的记的都是当天的具体工作。直到今年1月份,《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来平利采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县委组织部把他作为典型之一推荐接受采访。“谁把群众惦在心里,群众就会把谁举过头顶。”这句话就是胡珂对《当代陕西》记者梁生树总结的感悟。胡珂对本报记者说,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得到县上、镇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评,已经知足了。

“我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决不能给组织添负担”

采访中,梁生树被胡珂的事迹感动,专门将《当代陕西》报道中涉及胡珂的内容摘录出来,另起了标题《“80后”干部胡珂:带着幼子去扶贫》,编发在2月20日的《当代陕西》微信公众号上。文章发出后,“微平利”“平利脱贫攻坚”迅速转载。很多人才知道,原来胡珂的二儿子被寄养在从大贵镇毛坝岭村找来的保姆华良珍家中。

(下转四版)

延伸阅读请扫码

新闻推荐

安康:提质加速 打假路上再争先

记者杨林通讯员杨天宋濛2018年,安康市烟草专卖局与公、检、法等部门密切协作,共侦办涉烟刑事案件16起,破获国标网络案件5起,...

平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利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