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日志:雪中情

经济特刊 2019-01-14 07:18 大字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雪

今天农历冬月初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天果真下起雪来。

早七点半,县文联干部前往帮扶村平利县广佛镇香河村。快九点到了村委会,驻村干部王莉和镇村一帮人早开始工作了,简短交换意见后,我们直奔香河深处。

越野车在沿河山路上跌跌撞撞,不时听到底盘被顶的声音。透过玻璃窗,飞雪在河谷上空飘扬,山坡上的丛林已有少许积雪,最明显的莫过于棕树和芭樵叶,明晃晃很扎眼。

一个小时后,到了我们要去的最远一户,这户离山路近,主人经常在家,便成了我们联系沟里农户的中转站。上次有约,有农户采摘的野洋桃放在他那儿寄卖,我们想全购,让百姓早见现,去了才知洋桃已被我们介绍的人买走。主人说他有多余洋芋,我们当即过秤分了。女主人收过钱,说山顶上的陈大前过段时间要杀猪,希望我们帮忙推销,吴师正想替人捎购农家生态猪肉,高兴地满口答应。

车子启动时,对面山坡跑下个小伙,恳请捎带行李。经一番调整,蛇皮袋总算塞进后备箱,小点包裹我们每人抱一个。小曾坐“司机头”,只好自找“苦”,坛罐、鸡蛋等易损包裹就“挤”她地盘由她保管。

第二家是个五十余岁单身汉,今日“铁将军”把门。他最近在县城附近马盘山打工,不久前,王莉还专程驾车到打工地核实情况。这“活宝”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起初到访,几乎次次都从床上叫起,墙角满是啤酒瓶,后院一块好地荒芜。我们开玩笑说给他介绍媳妇,帮他收拾屋子料理庄稼。别说,这“美人计”魔力不小,老高像变了个人,起早贪黑打工、种地,穿戴也齐整了,种的菜自己吃不完,左邻右舍和我们“沾光”不少。

第三户叫唐从高,母子二人生活,刚建两间新房,上次母亲高血压病犯,我们赶到镇卫生院看望老人。踩着积雪,大家小心翼翼移过满是白雪的木棒桥,没听到狗吠,大门也上了锁。这雪天,大娘去哪儿呢?我们知道她已康复出院,儿子也在县城打工,莫非搬到集镇小儿子家住?这里没信号,我们只好往下一家赶。

程用良家距村委会最近,但我们出山又得一个小时。前不久,妻子孙顺秀摔跤,膝盖粉碎性骨折,山里人节俭,不舍得住院耽误农活,用土方子敷药治疗,一个月下来,不见好转,小王驾车强行将她送到县医院,垫付700元做了检查,还好无大碍。

在她家伙房,见到两口子。孙姐已能行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和丈夫不停感谢我们,硬一拐一瘸端干果招呼。

许登国家是住在离平镇公路两公里山沟里的唯一一户。老许是勤快人,常年在镇上做小工,早出晚归。这次老许依然不在家,九十余岁的老母亲蜷缩在火炉旁。我们是熟客,老人家指指板凳算是招呼。陪老人拉家常当间儿,吴师和老蔡已帮老人收拾妥房间和厨灶,小曾照例与老人分享了面包和饼干。我们架大柴火准备离去,老人急忙起身送行。

回到村委会驻地已下午1点多。等饭空闲,小曾忙着联系小伙子取行李,王莉带我们去唐从高二弟家询问大娘去向:既不在二弟、小弟家也没去姐姐家。姐弟和我们一样担心起来,决定马上骑车进沟探个究竟。

谈到大哥搬家的事,二弟说村上老催,搬是搬了,但还想按风俗选个日子办个仪式。“现在提倡新民风,不准大操大办,今天冬月初一,就是个好日子!”我们话落,吴师也附和着:“今天贵客不请自到,讨你酒喝,你不给?”二弟媳妇会来事,一句“王主席大文人,看的日子能有错?”把我们都逗乐了。

吃过午饭,本想亲自操刀大显身手,怎奈时间不允许,只好在集镇买回对联、鞭炮,再次奔向香河脑儿。我们赶到时,姐弟和母亲已经在家了,母亲刚串门,大家虚惊一场。

既然是仪式,就得正儿八经,红红、旺旺的木炭火先抬进新房,爬楼梯贴对联、点鞭炮、拍照。响彻云霄的爆竹声,向群山宣告唐从高母子正式入住新房。

大家围坐在火炉旁烧板栗,回忆儿时乡愁,其乐融融。告辞时,老蔡掏出份子贺礼,唐从高一家不但不收,还硬要我们带上已捆好的两只土鸡,说不留下吃饭就非得带。好家伙!双方像打架,推推搡搡百十米,最后我们败下阵来。

坐上车,个个气喘吁吁,老蔡说这唐家姐弟真厉害,退红包差点把我口袋扯个口子。车行一段路后,围绕着土鸡的着落,小曾发话了:“你们都不要,那我可买了。”小曾刚生二胎,正需要呢。看鸡有了着落,我们决定:下次走访,任务落实到人,小曾负责还鸡款,还是老蔡送贺礼。

王建春 董明汉

新闻推荐

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记平利县广兴寨村桃园组村民汪柱

汪柱与他的牧羊犬“小虎”。?汪柱每天坚持把饲养的羊和猪带到周边山林放养。通讯员杨云华文/图汪柱,平利县大贵镇...

平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利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