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树“榜样”治“懒病” 道德评议助脱贫
新华社记者 李华 姜辰蓉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种“懒汉”思想,是很多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50多岁的颜家余曾是这样一位“懒汉”。
平利县地处陕、鄂、渝三地交界处,位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的腹地。在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颜家余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后进典型”。
“50多岁,整天无所事事。一到饭点,就去别人家锅里舀饭吃。”说起过去的颜家余,双杨村党支部副书记曹世顺摇头叹气,“不种地、不打工,整天找不到人”。
但谁也没想到,颜家余的“懒病”在去年“痊愈了”。
2017年6月,双杨村组织村民为颜家余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20多人,一一列举颜家余的种种懒惰行为,帮助他认清自己的问题。这场集体“吐槽”,让这位汉子红了脸。评议结束后,颜家余只说了五个字:“我错了,我改!”
在会上指出问题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是双杨村“道德评议委员会”的成员。在平利县的143个行政村和社区都建有这样的委员会。委员均是村里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村民。
回忆起被评议的情景,颜家余有些不好意思。“委员们轮流批评我,说我好吃懒做。还将照片和资料贴到曝光台公示,你说我一大男人能不丢人吗?”这次会议后,颜家余真正下决心治好“懒病”。
曹世顺说,村里的道德评议委员会,每个季度评选一次,树立正面典型,曝光后进典型,帮教转化后进典型。而双杨村的这一举措,来自平利县2017年开展的“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
针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一些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甘当贫困户等现象,平利县所在的安康市将扶贫与新民风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变村风民风,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些缺乏内生动力的懒汉,过几年还得返贫”,长安镇党委副书记吴琴说,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部分群众“等要靠、缠访闹”的消极思想开始滋生。我们一方面对后进典型“揭短亮丑”、帮教转化;同时树立正面典型,激发群众干事斗志。
而在双杨村,村民们还推举出一位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他就是54岁的陈封学,是一位腿部截肢的残疾人。
每天,陈封学都安装上假肢,下地照看4亩绞股蓝,还要喂养13头猪。去年陈封学家5口人年收入4万多元,顺利脱贫。他也被评为村里的“先进典型”,获得奖励1000元。“如果不干活,靠政府救济也能活。但是那和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日子不一样。我努力就想给家人过好日子。”陈封学说。
2018年初,平利县将新民风积分与村上的生活超市相结合,通过环境卫生、勤劳致富等6大类24个标准量化评分,兑换生活必需品。
“积分超市、曝光台是这项工作的措施和平台,并非目的。在搜罗线索中,发现好吃懒做、不孝不敬的,我们随时进行帮助教育。能及时转化的,就不进行集体开会评议。”吴琴说。
截至目前,安康市1630个村、203个城镇社区累计开展道德评议4200多场次,帮教转化“等靠要闹”典型2100余例,树立自强自立正面典型6200余例,700多户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
如今,“懒汉”颜家余衣着整洁,剪了短发,主动在村上一家茶叶产业园打工。“过去一年才赚2000元,现在每月就能赚千把块钱。养家糊口靠自己、靠劳动,才有里有面。”颜家余说。
新华社西安7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王韬记者潘定安文/图7月20日,新组建的国家税务总局平利县税务局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原平利县国家税务局、平利县地方税务...
平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利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