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色鲜明
近年来,陕西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下对陕西省部分地区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展示。
太白县:中明村建起村史馆
在太白县王家堎镇境内的姜眉公路边上,有个村子叫中明村,村里有家村史馆,每年经过这里到太白、留坝、汉中的游客络绎不绝,村史馆便成了当地一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都会在这里停下车,走进村史馆参观,通过中明村的历史,感慨今天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今年7月1日建成开馆的中明村村史馆,是依托拆迁户旧宅改造,以罗家湾红色革命故事和督宪牌亍碑廉政故事为出发点,将小村历史融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历史背景下,建立的一所山区农村党性教育馆。
中明村村史馆从“革命活动史”“集体生产史”“改革开放史”“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板块和发生在王家堎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的生动展示,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在王家堎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村史馆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业绩和光辉形象,使人们在瞻仰革命先烈的同时,自觉增强传承革命先烈优良传统和美德的责任感,激励党员干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真抓实干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风貌。
村史馆建在“古栈道”上,馆内还收藏有百余件老农具,让人在体验党性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行走栈道的惊险,以及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 河 孙金龙)
大荔县:“冬枣姐”为冬枣销售“摇旗呐喊”
“我是黄河边的冬枣姐,这里冬枣皮薄肉厚核小嘎嘣脆……”9月14日,在大荔县赵渡镇鲁安村邂逅大荔90后“冬枣姐”何菊慧,正在冬枣园用抖音直播带货。
金秋九月,大荔赵渡镇4万亩冬枣迎来了销售高峰,市场价格一路平稳向好,线上线下结合和“直播带货”销售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带动部分群众传统观念的转变,多数果农摇身一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而黄河岸边的“冬枣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冬枣姐”何菊慧在冬枣进入销售旺季的一个多月里,通过抖音等直播平台做起了指尖上的生意,为村民冬枣销售“摇旗呐喊”,短短一个月发布宣传冬枣抖音30余个作品,拥有粉丝数72万,获赞268万。除了销售自家35亩冬枣外,更多的是带动了全村的2千亩冬枣促销,目前已销售冬枣3万余斤,回头客最多达到6次,一天最多是7个小时卖出700单,价格比平常销售高出2元钱,冬枣走俏全国,“冬枣姐”帮群众销售而走红黄河边。
如今,“冬枣姐”已成为当地冬枣销售的代名词,农村女青年何菊慧收获了不仅是销售了自家的冬枣,更让她欣慰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周边的果农销售农产品,抖音上的标签“农村姑娘、水果西施”等都是对她热爱农村生活的肯定,她的冬枣生活自从遇见抖音甜如蜜。
(李世居 路荔萌 王伟红)
宁陕县:探索县域特色产业脱贫路
宁陕县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通过提升产业质效、产业规模、群众发展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宁陕县推进板栗、核桃良种繁育和科学管理,稳定食用菌产业规模,加快林麝养殖示范县建设,壮大魔芋、天麻、猪苓、中蜂等特色产业。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市场主体、产业大户,打造一条农业产业示范带、一批规模生产示范基地、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一批产业脱贫示范户。鼓励龙头企业、电商企业、营销平台开展规模种养、储藏、包装、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构建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宁陕香菇、土蜂蜜、天麻、猪苓等知名品牌和“三品一标”农产品,强化产业扶贫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推动全县产业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发展升级,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据悉,2019年宁陕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以来,建成农业园区60个,培育龙头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290家,带动3058户贫困户增收;21家社区工厂竣工投产,开发扶贫公益岗位583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就业3872人,“两业”增收成效显著。林果丰产管理11.8万亩,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种植天麻等药材275万窝、魔芋1.48万亩,养蜂1.5万箱;荣庚生物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纤纤魔芋成功创建省级龙头企业,梨子园蜂蜜、凤华板栗等加工生产线建成,猪苓、天麻、香菇产品质量体系制定完成,培育秦岭印象等商标31个。
(姜 娟)
石泉县:基层人大代表促推乡村旅游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走近石泉县饶峰镇光明村民宿示范带,整洁干净的农家宾馆挂着统一色调的门牌,红灯笼、绿吊篮、家风家训挂画是标配,刘伦奎家在示范带左侧入口正数第二家,进到门口就可以看到堂屋放置的展示架,上面都是刘伦奎自己收集的奇石。
“屋里收拾整齐,随时可以接待外地来的游客。”刘伦奎笑着说。刘伦奎是饶峰镇的一名基层人大代表,近年来,该镇旅游产业兴起,光明村也在大形势的驱使之下迅速发展起旅游经济,2019年底村党支部号召村民改造民宿,刘伦奎首先报名参加,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农闲时候上山下河摸索奇石,民宿里也专门做了简易陈设架。
刘伦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周围群众,2020年,光明村民宿示范带形成,沿210国道共改造民宿12家,有条件的家庭还能提供可口的农家饭,村上也对民宿定价进行了管理,“双床标准间不超过150元每晚,饭菜也都定价公道,用料都是农民自己种的应季蔬菜。”
胜利村的人大代表柯曾翠把作用发挥聚焦在了志愿服务上,为了提升胜利特色旅游村的观光体验感,她牵头组建了旅游志愿服务团,号召在家妇女利用农闲时间,清扫景区周围等游客聚焦地的垃圾。同时,到本村民宿、农家乐动员开展“美丽家园示范户”评选,推进村民自治氛围下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
今年以来,饶峰镇人大积极发挥作用,围绕镇域经济发展做好群众的“带头人”,结合石泉县能人兴村工作,努力发掘来自各村的基层人大代表特点,让他们成长为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的榜样示范。
(孟星晨)
富县:“压抑灰”变“活力绿”
一提到黄土高原,人们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干旱缺水、黄沙漫天的场景。其实,随着20余年来的退耕还林,黄土裸露的时代早成为过去,富县也不例外。
“以前,敬德广场这儿是70多亩的死水坑,旁边是6米宽的土路,车一过,尘土飞扬。路旁的西山上也是杂草丛生,看起来灰溜溜的一片。”市民秦龙刚回忆道。
为“扮靓”这座小城,富县针对县城开展了一系列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首先是对城区五山进行绿化全覆盖,重点对太和山山体公园、大唐开元寺遗址公园、东山城市运动公园进行了整体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原来山上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被拓宽成了双向车道,柏油、
水泥路取代了硌脚的砂石路。山上新建的仿古建筑、修缮后的开元寺塔、新增的运动设施、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山脚下的小桥流水、山腰上的住户人家,无一不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富县城市建设的“唐韵”特色。当山风拂过柳梢,在山间的摇椅上品一口凉茶,这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除山体美化外,富县还为城区主要街道增加了绿化带面积,新建了敬德广场、腾鹿广场等大型广场及枫叶林、正气巷、广电巷等多个街头“口袋”广场,在美化街道的同时,使得周边的居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曾经的“死水坑”摇身一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敬德广场,也成了开元路上最热闹的地方,每当夕阳西下,广场上摆小摊的、唱秦腔的、跳广场舞的、看音乐喷泉的……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富县还按照园林式小区标准,建成了桥居观园、鄜林小区等29个园林式单位和16个园林式小区,同时对洛河河道进行绿化美化。使得富县县城一改之前的压抑灰色,变成了如今充满活力的绿色小城。
(吴龙迪)
府谷县:小山沟建起了产业园
“现在,我们老两口不仅是村集体产业的股东,还是咱产业园的员工,一年下来有分红、有工资,能收入3-4万元哩!”今年62岁的府谷县硬路塔村村民刘满乐和老伴常年患病,家庭贫困,一度是村里脱贫的“老大难”。如今,老两口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硬路塔村是府谷县哈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资源匮乏,立地条件差,群众主要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如今,通过发展产业,集体建起了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了贫困户脱贫,村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目前,村集体种植了有机谷子、土豆、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建成300亩果园、30座双模拱棚,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建成了1座存栏200只湖羊的养殖场。同时,硬路塔村还以1000亩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依托,创新“种植+养殖+加工”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将养殖场的动物粪便,用于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再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养殖场饲料,形成一个绿色循环。
发展农业产业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还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当前,农业产业园区内建成的恒温保鲜冷库、土豆储存窖,有效解决农产品储存问题,实现错峰上市;建成的淀粉和粉条加工厂,形成了资源有效利用、循环发展的新型环保产业模式。
硬路塔村已经走上了绿色发展、增产增效的产业发展路子。同时,也开启了为土地赋能增值的探索。激活梁峁地,破解种植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发展林下经济,瞄准短、平、快项目,发展中药材、籽瓜等经济作物,1000亩中药材基地正在建设中。绿色种植让农产品“身价”倍涨,目前有众多企业已和村集体合作社签订产品认购合同,金额达112万元。“旧貌换新颜,如今村里实现生态融合发展,绿色产品增值,林果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和生态友好的发展路子,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70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燕霞说。
(吴 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娟徐云云)近日,安康市宁陕县人民法院召开审委会会议,研究讨论两起运输毒品案。宁陕县人民检察院应邀列席会议。会上...
宁陕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陕县这个家。